十載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出自宋代蘇軾《游凈居寺(并敘)》:
凈居寺,在光山縣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
寺僧居仁為余言:齊天保中,僧思惠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
乃嘆曰:吾師告我,遇三蘇則住。
遂留結(jié)庵。
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
其后僧智凱見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則世所謂思大和尚、智者大師是也。
唐神龍中,道岸禪師始建寺于其地,廣明庚子之亂,寺廢于兵火,至乾興中乃復(fù),而賜名曰梵天云。
十載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緣在,失身蹈危機(jī)。
刑名非夙學(xué),陷阱損積威。
遂恐死生隔,永與云山違。
今日復(fù)何日,芒鞋自輕飛。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涕揮。
靈山會(huì)未散,八部猶光輝。
愿從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注釋參考
名山
1.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 2.指可以傳之不朽的藏書之所。 3.借指著書立說。自制
(1).自行制訂;自己制造。《漢書·王吉傳》:“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以褒有德而別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貪財(cái)誅利,不畏死亡?!?顏師古 注:“言無節(jié)度?!?南朝 梁 陶弘景 《古今刀劍錄》:“ 齊高帝 蕭道成 以 建元 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yè)’,長(zhǎng)五尺,篆書‘自制之’?!?宋 陳亮 《問答上》:“君臣有定位,聽命有常所,非天下之人所得而自制也?!?梁?jiǎn)⒊?《少年中國(guó)說》:“夫國(guó)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
(2).克制自己。 唐 柳宗元 《與呂道州溫論非國(guó)語(yǔ)書》:“余勇不自制,以當(dāng)后世之訕怒,輒乃黜其不臧,救世之謬,凡為六十七篇,命之曰《非國(guó)語(yǔ)》。” 宋 文天祥 《<指南錄>自序》:“余至 通 ,聞二王建元帥府於 永嘉 , 陳樞使 與 張少保 世杰 方以 李 郭 之事為己任,狼狽憔悴之餘,喜不自制?!?茅盾 《第一個(gè)半天的工作》:“ 黃女士 覺得很不舒服,就竭力自制地要把注意集中在她自己座位的所在--沒有窗的西墻角?!?/p>
中衣
中衣 (zhōngyī) 舊指貼身穿的衣褲 underpants蘇軾名句,游凈居寺(并敘)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