矧三教之道,本來同祖,心存至德,性悟真如
出自元代王玠《沁園春 三教一理》:
道曰性金丹,儒性曰太極,性釋曰玄珠性。
矧三教之道,本來同祖,心存至德,性悟真如。
闔*辟機關,抽添運用,返照回光復本初。
休分別,那些兒妙處,無字稱呼。
虛中狀若蓬壺。
寂靜形忘一也無。
問三教根宗,谷神不死,靈源澄徹,誠意如愚。
五氣朝元,五常合一,五眼圓明爍太虛。
仙儒佛,派殊而理一,到底同途。
注釋參考
三教
(1). 漢 儒謂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稱為“三教”。 漢 班固 《bai{1*1}虎通·三教》:“王者設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指儒家的施教內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漢 徐干 《中論·治學》:“先王立教官,掌教國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義、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藝,曰禮、樂、射、御、書、數(shù)。三教備,而人道畢矣?!?/p>
(3).佛教傳入我國后,稱儒、道、釋為“三教”?!侗笔贰ぶ鼙炯o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后。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后?!?唐 牛肅 《牛應貞》:“學窮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儀 《輟耕錄·三教》:“上問曰:‘三教何者為貴?’對曰:‘釋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显唬骸羧?,則儒賤邪?’對曰:‘黃金白璧,無亦何妨;五穀於世,豈可一日闕哉!’” 魯迅 《華蓋集·補白二》:“佛教初來時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學先生談禪,和尚做詩的時候,‘三教同源’的機運就成熟了?!?/p>
本來
本來 (běnlái) 從一開始 from the beginning 向來,原來 originally 原先;先前 at first 理所當然 of course至德
最高的道德;盛德?!兑住だM辭上》:“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薄墩撜Z·泰伯》:“ 泰伯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薄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骸罢撝恋抡卟缓挽端?,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荀君 清識難尚, 鐘君 至德可師?!?/p>
真如
佛教語。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譯。謂永恒存在的實體、實性,亦即宇宙萬有的本體。與實相、法界等同義。 南朝 梁 蕭統(tǒng) 《謝敕賚制旨大集經講疏啟》:“同真如而無盡,與日月而俱懸?!薄冻晌ㄗR論》卷九:“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明 屠隆 《曇花記·西游凈土》:“霞幢被,寶座趺,靈光隨處現(xiàn)真如。”《紅樓夢》第八七回:“屏息垂簾,跏趺坐下,斷除妄想,趨向真如?!?范文瀾 《唐代佛數(shù)·佛教各派》:“事物生滅變化,都不離真如。故真如即萬法(事物),萬法即真如。真如與萬法,無礙融通?!?/p>
王玠名句,沁園春 三教一理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