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塘水干禾黍滿,寶釵耕出余鸞龍
出自宋代蘇軾《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yáng)州三月十》:
太山秋毫兩無窮,鉅細(xì)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
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急昌豐。
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
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云空。
朅來潁尾弄秋色,一水縈帶昭靈宮。
坐思吳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朧。
二十四橋亦何有,換此十頃玻璃風(fēng)。
雷塘水干禾黍滿,寶釵耕出余鸞龍。
明年詩客來吊古,伴我霜夜號(hào)秋蟲。
注釋參考
雷塘
(1).地名。在 江蘇 揚(yáng)州 城北。 隋 唐 時(shí)為風(fēng)景勝地。 隋煬帝 葬此。 唐 羅隱 《煬帝陵》詩:“君王忍把平 陳 業(yè),只博 雷塘 數(shù)畝田?!?明 夏完淳 《大哀賦》:“ 揚(yáng)州 歌舞之場, 雷塘 羅綺之地?!?清 鄭燮 《揚(yáng)州》詩之二:“ 廿四橋 邊草徑荒,新開小港透 雷塘 ?!?/p>
(2).池名。又名 大龍?zhí)?。在 廣西 馬平 南 雷山 下。 唐 柳宗元 《雷塘禱雨文》 孫汝聽 題解:“ 柳州 雷山 ,兩崖皆東西, 雷水 出焉。蓄崖中曰 雷塘 ,能出云氣,作雷雨…… 元和 十年十月,公至 柳州 數(shù)日,同其弟 宗直 謁雨 雷塘 ,故有此文?!?/p>
禾黍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薄逗鬂h書·承宮傳》:“后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qū)⑹?,人有認(rèn)之者, 宮 不與計(jì),推之而去,由是顯名?!?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yōu)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huì)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jié):“由草料的恐慌,發(fā)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fā)明了禾黍的種植?!?/p>
(2).《詩·王風(fēng)·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后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yuǎn)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tái)半禾黍,桃李餘榛菅?!?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清 周實(shí)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fēng)?!?/p>
寶釵
(1).首飾名。用金銀珠寶制作的雙股簪子。 南朝 梁 何遜 《詠照鏡》:“寶釵若可間,金鈿畏相逼。” 唐 李賀 《少年樂》詩:“ 陸郎 倚醉牽羅袂,奪得寶釵金翡翠。” 宋 劉過 《謁金門·次京口賦》詞:“明日短篷眠夜雨,寶釵留半股?!?黃人 《<小說林>發(fā)刊詞》:“寶釵羅帶,非高蹈之口吻;碧云黃花,豈后樂之襟期?”
(2).見“ 寶釵樓 ”。
鸞龍
(1).鸞與龍。比喻帝王?!段倪x·吳質(zhì)<答魏太子箋>》:“伏惟所天,優(yōu)游典籍之場,休息篇章之囿,發(fā)言抗論,窮理盡微,摛藻下筆,鸞龍之文奮矣。” 李善 注:“鸞龍,鱗羽之有五彩,設(shè)以喻焉?!?晉 潘尼 《釋奠頌》:“微微下臣,過充近侍。猥躡風(fēng)云,鸞龍是厠?!?唐 武元衡 《學(xué)仙難》詩:“玉殿笙歌 漢 帝愁,鸞龍儼駕望 瀛洲 ?!?/p>
(2).比喻優(yōu)秀人材。 清 蒲松齡 《二月代劉世其與王司寇阮亭先生啟》:“載維親家:門內(nèi)鸞龍,人門杞梓?!?/p>
(3).婦女頭飾名。 清 王鵬運(yùn) 《凄涼犯·用白石韻》詞:“麝塵濺處,顫鸞龍寶釵零落?!?/p>
蘇軾名句,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yáng)州三月十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