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晁說之《金陵二首》:
上帝於人靡有常,江流何處任興亡。
干戈揖遜一錫杖,社稷山川半面妝。
故自無人比叔子,尚憐有意保襄陽。
白頭難待太平策,萬國明朝建治康。
注釋參考
干戈
干戈 (gāngē) 干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zhàn)爭 weapons of war;war 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禮記·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化干戈為玉帛。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揖遜
(1).猶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 宋 葉適 《外論一》:“自 景德 元年與 契丹 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來,天子親與之揖遜於庭,未嘗一日敗盟約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 張蕓叟 詩評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終日揖遜,求其適口者,少矣。”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三:“ 明道 先生嘗至禪寺,僧方飯,見趨進(jìn)揖遜之盛,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
(2).猶揖讓。禪讓。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卷三:“翰林學(xué)士 葉清臣 等言:‘本朝以揖遜得天下,而 淑 ( 李淑 )誣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薄镀邍呵锲皆挕肪砩希骸澳?唐 虞 之高風(fēng),思揖遜於政權(quán)?!?明 李贄 《答耿中丞論淡書》:“ 勛 華 之盛,揖遜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甕牖酒人,真不啻幾千萬里矣?!?/p>
錫杖
[a monk's cane] 佛家語。僧人所持的手杖。杖頭有錫環(huán),振時作錫錫聲。也稱“禪杖”、“聲杖”、“鳴杖”
芒鞋騰霧出,錫杖撥云歸。——《梼杌閑評——明珠緣》
詳細(xì)解釋僧人所持的禪杖。其制:杖頭有一鐵卷,中段用木,下安鐵纂,振時作聲。梵名隙棄羅(Khakkhara),取錫錫作聲為義?!兜玫捞莩儒a杖經(jīng)》:“是錫杖者,名為智杖,亦名德杖。” 晉 竺僧度 《答楊苕華書》:“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煒曄之色,不與易也。” 唐 柳宗元 《浩初上人見貽絕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詩:“仙山不屬分符客,一任凌空錫杖飛。” 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有老僧衣紅袈裟,一手托鉢,一手振錫杖。”
社稷
社稷 (shèjì) 土神和谷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 — the state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fù)立 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妒酚洝り惿媸兰摇?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鳌?張溥《五人墓碑記》山川
山川 (shānchuān) 山岳、江河 mountains and rivers—landscape 祖國壯麗的山川半面妝
南朝 梁元帝 妃子 徐昭佩 因姿容不美,受 元帝 冷遇。 徐妃 亦因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僅飾半面以待之,帝見則大怒而出。見《南史·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 唐 李商隱 《南朝》詩:“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 徐妃 半面粧?!?清 趙翼 《又和荊州詠古》詩之二:“怕聽 項羽 重瞳敗,慚對 徐妃 半面粧。”
晁說之名句,金陵二首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5御天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