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宋庠《游大明寺》:
總轡出西坰,寥寥旭宇明。
叢岡森地秀,飛塔恍神行。
惠味沾仙露,疲心識化城。
遠香來不斷,空梵過猶清。
坐惜忘機晚,居慚緤組榮。
撫懷今古恨,高世友僚情。
顧慕群芳歇,徘徊極野平。
低云參駐蓋,寒木隱前旌。
風轉松添韻,霜馀菊挫英。
碧垂天勢匝,紅上日華輕,壘廢麏{上鹿下加}樂,池荒雁鶩鳴。
宮垣除濞國,臺址畏軒兵。
勝踐欣同適,沈憂悔自嬰。
理融無物我,神照罷將迎。
絢藻春供麗,投珍佩合聲。
莫嗤三嘆拙,聊謝兩心傾。
注釋參考
仙露
本指 漢武帝 所造銅仙人捧盤所接的甘露,后亦借指皇帝賜的御酒。 明 屠隆 《綵毫記·為國薦賢》:“賜微臣金莖仙露,薦琱盤鳳臘和麟脯。”參見“ 仙掌 ”。
心識
(1).心志。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然斯數子,皆以投命之禍,臨不測之機,表露心識,猶以安全;況乎君子無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孤雖庸薄不及通賢,猶曰生民寧無心識?!?隋 薛道衡 《隋高祖頌》:“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飲,不殊於羽族,取類於毛群,亦何貴於人靈,何用於心識?”
(3).心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白馬寺》:“有沙門 寶公 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丑陋,心識通達,過去未來,預覩三世?!迸f題 宋 蘇軾 《艾子雜說》:“數日,復又聞彼二人相謂曰:‘吾自食肉后,心識明達,觸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窮理?!?/p>
(4).神志。 唐 韓愈 《進撰平淮西碑文表》:“聞命震駭,心識顛倒。非其所任,為愧為恐。經涉旬月,不敢措手?!?/p>
(5).意識。 許地山 《綴網勞蛛·換巢鸞鳳》:“ 和鸞 和 祖鳳 雖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們底心識里,這種階級的成見早已消滅無馀?!?/p>
(6).道家指與實體相對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學賦》:“輟陰陽於形有,傳變化於心識?!?/p>
化城
(1).一時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眾生畏難,先說小乘涅槃,猶如化城,眾生中途暫以止息,進而求取真正佛果。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厭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寳。誘以涅槃,救爾生老?!?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清 龔自珍 《zhi{1|1}那古德遺書序》:“導之也有師,扶持之也有相,尚猶慮夫涉之也有淺深,閲之也有久暫,則有諸境以為之策,有化城以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緣以為之歸墟。”
(2).指幻境。 元 張仲深 《送全上人》詩:“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結跏趺面墻坐。”
(3).指佛寺。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唐 劉禹錫 《賈客詞》:“邀福禱波神,施財游化城?!?明 何景明 《賢隱寺次劉朝信》詩:“化城依宿處,自學此身閒?!?/p>
(4).指海市蜃樓。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麗,必有素霧自岊起,須臾粉堞青甃,彌亙數里,樓臺轇葛,殊木異葩,數息中,霧氣散漫,不復見矣,謂之化城?!?/p>
(5).古寺名。廢址在今 安徽 當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宮開?!?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內 向化橋 西 禮賢坊 , 吳大帝 時建,基址最廣。”
宋庠名句,游大明寺名句。注釋由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 10兔寶寶制作甜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