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高斯得《送庸齋赴召》:
宗臣一去今三年,玉堂詔許還坡仙。
黨{1*1}魁久屈再徽用,識與不識皆歡顏。
先生出處固有道,諸公進說徒啾喧。
或云時事正孔棘,百萬生靈皆倒懸。
公卿唯阿固權位,閹戚盤互拿金錢。
三垂蹙蹙迫軍壘,萬口嗸嗸愁實田。
南交黠寇謀斡腹,東海逆雛方聚船。
奈何揖遜救焚溺,同姓體國寧其然。
或云大老世??砉?jié)要同金石堅。
不聞鳴犢反潛圣,況復白駒遺眾賢。
濟川必待蒸徒楫,傾否亦資茅茹連。
試看醉翁門下土,當今誰者居清聯(lián)。
角巾支杖亟還里,覽輝翔集毋輕前。
我當靜慮為折衷,咄此二議何其偏。
卦爻時義各有當,圣賢出處無非天。
五真應二泰可致,四不求初屯豈亨。
要知君相誠與否,卓識諒已窮幾先。
茍能舉國聽夫子,雖不俟駕何尤焉。
嚴風吹衣落閩土,幸與盟主相周旋。
酒邊抵掌談世事,愛君憂國固拳拳。
鴻飛遵諸望不及,中夜起坐徒煩煎。
心乎愛矣思有助,斐然狂簡成茲篇。
注釋參考
奈何
奈何 (nàihé) 怎么辦 how 無可奈何 如何 how 奈何不禮 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妒酚洝ろ椨鸨炯o》 且為之奈何。 奈何取之盡錙銖。(錙銖(zīzhū ),古代重量單位,一銖等于二十四分之一兩,六銖為一錙,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宮賦》 奈何飲于酒肆?!巍?司馬光《訓儉示康》 懲治;對付 do sth.to a person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揖遜
(1).猶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 宋 葉適 《外論一》:“自 景德 元年與 契丹 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來,天子親與之揖遜於庭,未嘗一日敗盟約也?!?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 張蕓叟 詩評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終日揖遜,求其適口者,少矣?!?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三:“ 明道 先生嘗至禪寺,僧方飯,見趨進揖遜之盛,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
(2).猶揖讓。禪讓。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卷三:“翰林學士 葉清臣 等言:‘本朝以揖遜得天下,而 淑 ( 李淑 )誣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薄镀邍呵锲皆挕肪砩希骸澳?唐 虞 之高風,思揖遜於政權?!?明 李贄 《答耿中丞論淡書》:“ 勛 華 之盛,揖遜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甕牖酒人,真不啻幾千萬里矣。”
焚溺
(1).焚燒淹沒。亦比喻遭受傷害。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然節(jié)而宣之,則以養(yǎng)生立功,用之失適,則焚溺而死。”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坐視其人之焚溺,雖一舉手之力,亦憚煩不為,此心尚可問乎?”
(2).喻人受虐,如同陷身水火之中。 唐 白居易 《寓言題僧》詩:“力小無因救焚溺, 清涼山 下且安禪?!?宋 石介 《感事》詩:“三歲出南狩,王師拯焚溺。”
同姓
同姓 (tóngxìng) 姓氏相同 of the same surname 他與我同姓體國
(1).創(chuàng)建或治理國家。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體國垂制,上穆下親?!?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 劉頌 殷勤於時務, 溫嶠 懇惻於費役,并體國之忠規(guī)矣。” 清 王夫之 《家世節(jié)錄》:“嗚呼!先正體國用人,爭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參見“ 體國經野 ”。
(2).體念國家。 宋 岳飛 《奏措置曹成事宜狀》:“奉圣旨令:……其 馬友 等并聽帥臣 岳飛 節(jié)制,各務體國,共力破賊?!?明 李東陽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韻奉壽》:“夙夜在公長體國,行藏自我亦由天?!?清 梅曾亮 《臣事論》:“然有公忠體國之大臣,則亦不利乎此矣?!?/p>
其然
(1).猶言如此?!墩撜Z·憲問》:“子曰:‘其然,豈其然乎?’”《后漢書·黨錮傳序》:“若 范滂 、 張儉 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周書·王杰王勇等傳論》:“ 耿豪 、 王勇 ,不其然乎?!?/p>
(2).必如此?!蹲髠鳌は骞辍罚骸癌z 申豐 ﹞對曰:‘其然,將具敝車而行。’” 杜預 注:“其然,猶必爾。”
高斯得名句,送庸齋赴召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