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樓鑰《朱坡史居士挽詞》:
巖邑富人物,才惟史氏多。
流傳有丹桂,遺逸嘆朱坡。
學飽終難售,詩成只自哦。
空余著書在,令子挹余波。
注釋參考
流傳
流傳 (liúchuán) 謠言、新聞或其他信息在人們中間的傳播 circulate;spread; be in circulation; be made known extensively 流傳后世 一則正在流傳的謠言丹桂
丹桂 (dānguì) 一種常綠灌木,雌雄異株,葉長橢圓形,開橘紅色花,香味很濃,是珍貴的觀賞植物。又叫“金桂” orange osmanths遺逸
亦作“ 遺佚 ”。亦作“ 遺軼 ”。1.遺漏;遺棄而不用。《孟子·公孫丑上》:“進不隱賢,必其以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薄读凶印S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者,無所遺逸焉。”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夫科舉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約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遺逸之嗟。” 清 唐孫華 《送宮恕堂北上》詩:“況今名俊盡鶱騰,遺佚奇才只一箇?!?/p>
(2).遺失;散失?!侗饼R書·盧文偉傳》:“﹝ 盧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遺逸?!?宋 蘇轍 《上皇帝書》:“茍誠以為有遺才焉,則今所謂遺逸之書,有以收之矣。” 宋 蘇轍 《進御集表》:“臣頃被圣旨編次遺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諸臣之家,凡尺牘寸紙,無所遺軼。”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八·漢遺文》:“世以 柳子 編 西漢 文章,只據(jù)《文選》,固多遺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宗室詩人》:“晚年獨居一室,人跡罕至,詩篇不復檢閲,故多遺佚。” 胡樸安 《<中國文學史>序》:“ 牛宏 以典籍遺逸,表請開獻書之路?!?/p>
(3).指散失之物。多指遺文散籍;遺事逸聞?!稘h書·藝文志》:“ 武帝 時,軍政 楊僕 捃摭遺逸,紀奏兵録,猶未能備?!?晉 干寶 《<搜神記>序》:“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覩也,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宋 晁補之 《胡戢秀才效歐陽公集古作琬琰堂》詩:“詔畀千金訪遺逸,遺文逸字往往出?!?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下:“若父祖捐館日,子孫幼弱,及一旦編摹,豈免小有疏略,當隨拾遺佚而為別集可也?!?元 孛術(shù) 魯翀 《大都路總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揚歷四十餘年,功名事業(yè),磊磥赫奕。侃訪輯遺軼,既久始備?!?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七》:“至如《路史》,第博采前人遺逸,務(wù)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記矣。” 清 龔自珍 《城南席上謠》:“一客談遺佚,目挾十錢入西市,五錢麥糊五錢紙,年年冬望 日本 使?!?/p>
(4).猶隱居?!稘h書·五行志中之下》:“是歲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節(jié)巡行天下,存賜鰥寡,假與乏困,舉遺逸獨行君子詣行所在?!?唐 柳宗元 《賀赦表》:“廢金寶之貢,有以彰儉德;搜遺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黃宗羲 《陳伯美先生七十壽序》:“蓋 明 初之有求於遺逸者,議論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聞見之陋也?!?/p>
(5).隱士;遺才。 唐 方干 《題懸溜巖隱者居》詩:“見説公卿訪遺逸,逢迎亦是戴烏紗。”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駢儷一》:“市駿骨而捐金,招來遺軼;聞鷄鳴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傳》:“四十年疏陳納諫諍、舉枚卜、補大僚、登遺佚、速考選數(shù)事,不報?!?明 貝瓊 《送王克讓員外赴陜西》詩:“應念東南有遺佚,采芝深谷尚盤桓?!?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三節(jié):“ 圣祖仁皇帝 ,一開博學鴻詞科,再設(shè) 明 史館,搜羅遺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吳晗 《社會賢達考》:“隱了幾年,跟了幾年,名氣有了,盛朝圣世是應該徵舉遺逸的,于是得了‘社會賢達’之名而馳馬奔命,趕進京師‘初入朝堂’了?!?/p>
(6).指前一朝代留下來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五·退谷論經(jīng)學》:“ 明 初,人猶多經(jīng)學,皆 元 時遺逸?!?胡樸安 《<中國文學史>序》:“ 順 康 之世,故老遺逸,越在草莽,承東林氣節(jié)之盛,為經(jīng)濟有用之學?!?梁啟超 《論私德》二:“ 順 康 間,首開博學鴻詞,以摯遺逸。”
樓鑰名句,朱坡史居士挽詞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