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軾《巫山》:
瞿塘迤邐盡,巫峽崢嶸起。
連峰稍可怪,石色變蒼翠。
天工運(yùn)神巧,漸欲作奇?zhèn)ァ?br>坱軋勢(shì)方深,結(jié)構(gòu)意未遂。
旁觀不暇瞬,步步造幽邃。
蒼崖忽相逼,絕壁凜可悸。
仰觀八九頂,俊爽凌顥氣。
晃蕩天宇高,崩騰江水沸。
孤超兀不讓,直拔勇無畏。
攀緣見神宇,憩坐就石位。
巉巉隔江波,一一問廟吏。
遙觀神女石,綽約誠(chéng)有以。
俯首見斜鬟,拖霞弄修帔。
人心隨物變,遠(yuǎn)覺含深意。
野老笑吾旁,少年嘗屢至。
去隨猿猱上,反以繩索試。
石筍倚孤峰,突兀殊不類。
世人喜神怪,論說驚幼稚。
楚賦亦虛傳,神仙安有是。
次問掃壇竹,云此今尚爾。
翠葉紛下垂,婆娑綠鳳尾。
風(fēng)來自偃仰,若為神物使。
絕頂有三碑,詰曲古篆字。
老人那解讀,偶見不能記。
窮探到峰背,采斫黃楊子。
黃楊生石上,堅(jiān)瘦紋如綺。
貪心去不顧,澗谷千尋縋。
山高虎狼絕,深入坦無忌。
洪濛草樹密,蔥茜云霞膩。
石竇有洪泉,甘滑如流髓。
終朝自盥漱,冷冽清心胃。
浣衣掛樹梢,磨斧就石鼻。
徘徊云日晚,歸意念城市。
不到今十年,衰老筋力憊。
當(dāng)時(shí)伐殘木,牙蘗已如臂。
忽聞老人說,終日為嘆喟。
神仙固有之,難在忘勢(shì)利。
貧賤爾何愛,棄去如脫屣。
嗟爾若無還,絕糧應(yīng)不死。
注釋參考
來自
來自 (láizì) 表示來源,但通常不帶有肇始之意,而指從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過賦與、移轉(zhuǎn)、演繹、模仿或再生而發(fā)生 derive from;originate from;come from; stem from; spring from 主要收入來自開采煤礦偃仰
偃仰 (yǎnyǎng) 俯仰。比喻隨世俗沉浮或進(jìn)退 a bending or lifting of the head 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对?shī)·小雅·北山》 與時(shí)遷徙,與世偃仰?!盾髯印し窍唷?偃仰嘯歌,冥然兀坐(嘯歌:長(zhǎng)嘯或吟唱)。——明· 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 偃仰僵仆?!濉?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若為
(1).怎樣;怎樣的。《南齊書·高逸傳·明僧紹》:“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duì)?” 唐 蕭意 《長(zhǎng)門失寵》詩(shī):“不知金屋里,更貯若為人?” 宋 蘇軾 《和沉立之留別詩(shī)》之二:“試問別來秋幾許,春江萬(wàn)斛若為量?” 清 納蘭性德 《浣紗溪》詞:“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fēng)吹斷馬嘶聲。深秋遠(yuǎn)塞若為情!” 寧調(diào)元 《燕京雜詩(shī)》:“弦管 燕京 三月天,風(fēng)沙撲面若為憐?”
(2).怎堪。 唐 王維 《送楊少府貶郴州》詩(shī):“明到 衡山 與 洞庭 ,若為秋月聽猿聲?”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唐 白居易 《重到華陽(yáng)觀舊居》詩(shī):“若為重入 華陽(yáng)觀 ,病鬢愁心四十三?!?/p>
(3).怎能?!稑犯?shī)集·橫吹曲辭五·隔谷歌一》:“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 唐 孟棨 《本事詩(shī)·情感》:“沙場(chǎng)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宋 范成大 《燕堂書事》詩(shī):“耳邊情話少,笑口若為開?”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邊柳》詩(shī):“若為絲不斷,留取繫郎船?!?唐 白居易 《春至》詩(shī):“若為南國(guó)春還至,爭(zhēng)向東樓日又長(zhǎng)。”
神物
(1).神靈、怪異之物。《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yuǎn),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唐 李白 《梁甫吟》:“ 張公 兩龍劍,神物合有時(shí)?!?明 張綸 《林泉隨筆》:“雷雖只是氣,但有氣便有形。神物氣聚,則須有纔過便散。既有神物,則震死人書其背,夫復(fù)何怪?”
(2).指神仙?!妒酚洝ば⑽浔炯o(jì)》:“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p>
蘇軾名句,巫山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