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云巴陵洞庭側(cè),有此四士寧易得
出自宋代趙蕃《代書寄候毛伯明李叔器康叔臨張王臣》:
巴陵洞庭在何處,我昨移官向其所。
士所得者毛李康,兼之舊識祁之張。
毛公學(xué)問本伊洛,康李從之亦不惡。
皆能脫去科舉累,相與探求圣賢事。
張侯英爽固絕人,亦復(fù)降志相友親。
誰云巴陵洞庭側(cè),有此四士寧易得。
別來書疏猶數(shù)通,辰溪隸與巴陵同。
張侯再把蒸湘酒,別后不聞安與否。
遙知歲晚巾屨從,當(dāng)亦念我窮山中。
嘗疑昔人重離別,生不相逢死何別。
偶逢鄂渚行人去,懶復(fù)作書題此句。
巴陵渺渺若個邊,何時重泛洞庭船。
注釋參考
巴陵
(1).舊縣名。 晉 太康 元年置,治所在今 湖南 岳陽 。1913年改名 岳陽縣 。
(2).郡名。 南朝 宋 元嘉 十六年置。治所在 巴陵 (今 湖南 岳陽 )。隋 開皇 九年廢。 唐 天寶 元年復(fù)置。 乾元 元年改稱 岳州 。 隋 末 羅縣 令 蕭銑 起兵,即以此為根據(jù)地。
(3).山名。在 岳陽縣 治西南,濱 洞庭湖 。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昔 羿 屠巴蛇於 洞庭 ,其骨若陵,故曰 巴陵 。” 唐 朱慶馀 《與龐復(fù)言攜酒望洞庭》詩:“帆自 巴陵山 下過,雨從 神女 峽邊來?!?/p>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宋 蘇軾 《坤成節(jié)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咸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xiàn)后天之祝?!?/p>
(2).湖名。即 洞庭湖 ?!俄n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zhàn),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眳⒁姟?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段倪x·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眳⒁姟?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四士
(1).指 禹 、 契 、 皋陶 、 后稷 ?!豆茏印しǚā罚骸?舜 之有天下也, 禹 為司空, 契 為司徒, 皋陶 為李, 后稷 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尹知章 注:“李,古治獄之官?!?/p>
(2).指 石戶之農(nóng) 、 北人無擇 、 卞隨 、 務(wù)光 。《呂氏春秋·離俗》:“故如 石戶之農(nóng) 、 北人無擇 、 卞隨 、 務(wù)光 者,其視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不慢于利,不牽于勢,而羞居濁世,惟此四士者之節(jié)?!?高誘 注:“此四人,介之大者?!?/p>
(3).指 伍子胥 、 輔果 、 穆生 、 鄒陽 。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是故 子胥 知 姑蘇 之有麋鹿; 輔果 識 智伯 之為 趙 禽; 穆生 謝病,以免 楚 難; 鄒陽 北游,不同 吳 禍。此四士者,豈圣人哉?徒通變思深,以微知著耳?!?/p>
(4).指 蜀 中四士: 司馬相如 、 嚴(yán)君平 、 王褒 、 揚雄 。 唐 駱賓王 《疇昔篇》:“五丁卓犖多奇力,四士英靈用文藝。” 陳熙晉 注引 左思 《蜀都賦》:“蔚若 相 如,皭若 君平 , 王褒 韡曄而秀發(fā), 揚雄 含章而挺生。幽思絢道德,摛藻掞天庭,考四海而為雋,當(dāng)中葉而擅名?!?/p>
(5).指 吳中 四士: 包融 、 賀知章 、 張旭 、 張若虛 。《新唐書·包佶傳》:“父 融 , 集賢院 學(xué)士,與 賀知章 、 張旭 、 張若虛 ,有名當(dāng)時,號 吳中 四士?!?/p>
趙蕃名句,代書寄候毛伯明李叔器康叔臨張王臣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