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匹馬一匹驢,五士無馬應(yīng)直廬
出自宋代鄭昺《題閻立本十八學(xué)士圖》:
閻公十八學(xué)士圖,當(dāng)時妙筆分錙銖。
惜哉名姓不題別,但可以意推形模。
十二匹馬一匹驢,五士無馬應(yīng)直廬。
五鞍施狨乃禁從,長孫房杜王魏徒。
一人醉起小史扶,一人欠伸若挽弧。
一人觀鵝憑欄立,一人運筆無乃虞。
樹下樂工鳴瑟竽,八士環(huán)列按四隅。
笑談散漫若飲徹,盤盂杯勺一物無。
坐中題筆清而癯,似是率更閒論書。
其中一著道士服,又一道士倚枯株。
三人傍樹各相語,一人擊帶行徐徐。
后有一人豐而鬍,獨吟芭蕉立踟躕。
一時登瀛客若是,貞觀治效真不誣。
書林我曾昔曳裾,三局腕脫幾百儒。
雄文大筆亦何有,餐錢但日靡公廚。
邦家治亂一無補(bǔ),正論出口遭非辜。
時危玉石一焚掃,覽畫思古為嗟吁。
注釋參考
十二
(1).十分之二?!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 齊 得十二焉?!?裴骃 集解引 蘇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禮·地官·載師》:“凡任地……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賈公彥 疏:“皆無過十二者……皆無過十而稅二?!薄稘h書·貢禹傳》:“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顏師古 注:“若有萬錢為賈,則獲二千之利。”
(3).形容數(shù)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齊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氣出表里?!眳⒁姟笆?。”
匹馬
一匹馬。后常指單身一人?!秲x禮·覲禮》:“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隨之。”《后漢書·南匈奴傳論》:“龍駕帝服,鳴鐘傳鼓於 清渭 之上,南面而朝單于, 朔 、 易 無復(fù)匹馬之蹤,六十餘年矣。” 唐 杜甫 《曲江三章章五句》詩之三:“短衣匹馬隨 李廣 ,看射猛虎終殘年?!?宋 陸游 《訴衷情》詞:“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 梁州 ?!薄痘ㄔ潞邸返谒钠呋兀骸?李稷如 匹馬捉狗頭, 顏卓然 單刀盟倭目。”
一匹
(1).表數(shù)量。用于布帛,古代以四丈為一匹。亦指整卷的布帛,長度不一。《史記·天官書》:“長庚如一匹布著天。此星見,兵起?!?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shù)·種棠》:“成樹之后,歲收絹一匹。”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二:“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p>
(2).表數(shù)量。用于牲畜或禽鳥。《史記·平準(zhǔn)書》:“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卑矗敦浿沉袀鳌匪麟[云:“馬夜行目照前四丈,故云一匹?;蛘h,度馬縱橫,適得一匹?!?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我的報仇,就從家里飼養(yǎng)著的一匹花貓起手。”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不過今天倒還好,別外還射了一匹麻雀,可以給你做菜的?!?/p>
(3).表數(shù)量。猶一片。用于連接成片的物體。《中國民間故事選·紅潭河》:“滿河的綠水流到一匹山巖下時,轉(zhuǎn)個彎彎聚成了一個深潭。”
直廬
舊時侍臣值宿之處。《文選·陸機(jī)<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二:“朝游游曾城,夕息旋直廬。” 呂延濟(jì) :“直廬,直宿之廬?!?唐 姚合 《西掖寓直春曉聞殘漏》詩:“直廬仙掖近,春氣曙猶寒?!?宋 王禹偁 《寄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詩:“吾生未有林泉計,空媿妨賢臥直廬?!薄睹魇贰?yán)訥傳》:“ 訥 晨出理部事,暮宿直廬,供奉青詞,小心謹(jǐn)畏。”
鄭昺名句,題閻立本十八學(xué)士圖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