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能講大乘經(jīng),法施堂中不出扃
出自宋代蘇轍《成都僧法舟為其祖師寶月求塔銘於惠州還過高》:
少年能講大乘經(jīng),法施堂中不出扃。
為許先師傳后世,徑從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黃茅瘴,滿意初成白塔銘。
寄我淚痕歸萬里,遙知露滴澗松青。
注釋參考
少年
少年 (shàonián) 古稱青年男子,現(xiàn)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early youth (from ten to sixteen) 少年兒童讀物大乘
梵文Mahāyāna(摩訶衍那)的意譯。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別。在 印度 經(jīng)歷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這三個發(fā)展時期。北傳 中國 以后,又有所發(fā)展?!按蟪恕睆娬{(diào)利他,普度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如發(fā)大心者所乘的大車,故名“大乘”?!斗ㄈA經(jīng)·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導眾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脫之?!?唐 張祜 《題畫僧》詩之二:“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蘇曼殊 《遁跡記》:“大乘,正理也。宜改先執(zhí),務從圣旨?!?/p>
法施
佛教語。三種布施之一。謂宣講佛法,普度眾生。出家人多行法施,在家人多行財施。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yi{1-1}解·釋曇鑒》:“渾渾法施,弗緇弗涅?!薄墩f郛》卷八五引 宋 張商英 《護fa{1|1}論》:“財施猶輕,法施最重……比之如來大慈,法施誠諦之語,感通八部龍?zhí)?,震動十方世界?!?/p>
蘇轍名句,成都僧法舟為其祖師寶月求塔銘於惠州還過高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