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陸游《感寓》:
人生堂堂七尺身,本與圣哲均稱人。
唐虞乃可讓天下,光被萬世常如新。
哀哉末俗去古遠,斫喪太樸澆全淳。
豆羹簞食輒動色,攘竊乃至忘君親。
錙銖必先計利害,詎肯冒死求成仁?不欺當從一念始,自古孝子為忠臣。
注釋參考
錙銖
錙銖 (zīzhū) 舊制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極其微小的數(shù)量 trifle 奈何取之盡錙銖?!啤?杜牧《阿房宮賦》必先
(1). 唐 時應(yīng)試舉子相互間的一種稱謂。謂其登第必在同輩之先,有推敬之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輕佻》:“ 鄭光業(yè) 常言及第之歲,策試夜,有一同人突入試鋪,為吳語謂 光業(yè) 曰:‘必先!必先!可以相容否?’ 光業(yè) 為輟半鋪之地……居二日, 光業(yè) 狀元及第?!?/p>
(2).以稱下第的同人。 唐 韓儀 《記知聞近過試》詩:“短行軸了付三銓,休把新銜惱必先?!?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詁箋三》:“ 韓儀 與關(guān)試后新人詩,有‘休把新銜惱必先’句,此必先又謂下第同人也?!?/p>
計利
(1).計算利害?!秾O子·計》:“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杜牧 注:“計算利害是軍事根本。利害既見聽用,然后於常法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五二:“是非得失閒,焉足相譏理?計利知術(shù)窮,哀情遽能止。”
(2).謀利;計較利益。《大愛道比丘尼經(jīng)》卷下:“其心歡喜,計利一時,即墮生死十五刼中,當作黃門,用是使比丘相增耳。” 明 海瑞 《贈霜柏陳先生得獎勸序》:“諸弟子之言曰:‘事師三年,二經(jīng)幫補入學矣,不一見有計利言色。先后進生,自行束修以上,均此誨心待之。’” 清 王槐 《轉(zhuǎn)漕行》:“下策決 河 灌,計利不計患,頗聞數(shù)郡民,一夕淪深淵?!?/p>
詎肯
豈肯?!逗鬂h書·仲長統(tǒng)傳》:“彼之蔚蔚,皆匈詈腹詛,幸我之不成,而以奮其前志,詎肯用此為終死之分邪?” 唐 韓愈 《石鼓歌》:“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娿?!?明 方孝孺 《東河驛值雪次茅長史白戰(zhàn)體韻》:“乘興伸眉且一笑,人生飢寒非不幸。莫將詩句效 蘇公 , 淮陰 詎肯儕 噲 等?!?/p>
冒死
不顧生命危險?!逗鬂h書·寇榮傳》:“臣誠恐卒為豺狼橫見噬食,故冒死欲詣闕,披肝膽,布腹心。”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有 振武 都頭卒,不堪一行人須索,忽操bai{1*1}刃入斫 圣美 ,其子冒死直前護救?!?清 金和 《圍城紀事·詠盟夷》:“冒死入奏得帝命,江水汪汪和議定。”
成仁
成仁 (chéngrén) 原指成就仁德,現(xiàn)指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生命 die for a righteous cause 殺身成仁 成仁取義陸游名句,感寓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