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宋太宗《緣識》:
繼出宏材,睹奧自開。
揣摩三教,百行俱來。
真宗起思,撫掌堪咍。
識業(yè)之敏,談論熙哉。
注釋參考
揣摩
揣摩 (chuǎimó) 悉心探求 try to figure out 我始終揣摩不透他的意思三教
(1). 漢 儒謂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稱為“三教”。 漢 班固 《bai{1*1}虎通·三教》:“王者設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指儒家的施教內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漢 徐干 《中論·治學》:“先王立教官,掌教國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義、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藝,曰禮、樂、射、御、書、數。三教備,而人道畢矣。”
(3).佛教傳入我國后,稱儒、道、釋為“三教”。《北史·周本紀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后。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后?!?唐 牛肅 《牛應貞》:“學窮三教,博涉多能?!?明 陶宗儀 《輟耕錄·三教》:“上問曰:‘三教何者為貴?’對曰:‘釋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显唬骸羧唬瑒t儒賤邪?’對曰:‘黃金白璧,無亦何妨;五穀於世,豈可一日闕哉!’” 魯迅 《華蓋集·補白二》:“佛教初來時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學先生談禪,和尚做詩的時候,‘三教同源’的機運就成熟了?!?/p>
百行
各種品行?!对姟ばl(wèi)風·氓》“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漢 鄭玄 箋:“士有百行,可以功過相除。”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薄杜f唐書·孝友傳·劉君良》:“士有百行,孝敬為先?!?明 高明 《琵琶記·幾言諫父》:“妾豈愛一身,誤君百行。”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陽貨篇四》:“五常百行,何一而不以恭、寬、信、敏、惠行之?五常百行,道也?!?/p>
宋太宗名句,緣識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