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晁公溯《清晨坐堂上》:
清晨坐堂上,文書常滿前。
皆自公府來,徵發(fā)何紛然。
不聞問養(yǎng)民,但聞橫索錢。
按籍為之課,獨求最多年。
孰知人困窮,豈有力留遷。
商不愿出途,農(nóng)不愿授田。
居者轉(zhuǎn)溝壑,行者死道邊。
此罪在郡縣,恩澤壅不宣。
公府不我責(zé),所貴為貨泉。
長使貨泉在,吏曹同晏然。
注釋參考
出途
猶出路。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jié):“ 秦 統(tǒng)一后,官吏為數(shù)有限,一部分官僚又是 秦 國的武夫功臣,士的出途驟然變小?!?/p>
授田
古時按戶分田的制度。如 夏 的貢法, 殷 的助法, 周 的徹法。田為公有,受田者向國家納稅。年老及身故,還田。 唐 代亦實行授田法,其制有異前代。《舊唐書·食貨志上》:“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yè),八為口分。世業(yè)之田,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口分,則收入官,則更以給人?!薄缎绿茣な池浿疽弧罚骸蔼M鄉(xiāng)授田,減寬鄉(xiāng)之半。” 清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jīng)義·無職事者與無職者辨》:“《冢宰》謂之閒民者,閒非游手之謂,蓋民之未授田者?!?/p>
晁公溯名句,清晨坐堂上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