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朝譚嗣同《似曾詩》
無端過去生中事,兜上朦朧業(yè)眼來。
燈下髑髏誰一劍,尊前尸冢夢三槐。
金裘噴血和天斗,云竹聞歌匝地哀。
徐甲儻容心懺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注釋參考
徐甲
(1).傳說有 徐甲 者,自幼為 老子 傭工,至 老子 出關(guān)時,計欠 徐甲 傭資七百二十萬錢。 甲 乃訴之關(guān)令 尹喜 , 喜 大驚,以告 老子 。 老子 謂 甲 曰:汝久應(yīng)死,是吾以《太玄清生符》與汝,始能至今日。原計至 安息國 以黃金還汝,何以不能忍?乃使 甲 張口向地,其《太玄符》立出于地,而 甲 亦死。 喜 知 老子 神人,乃為 甲 叩頭請命,并乞為 老子 出錢還之。 老子 復(fù)以《太玄符》投之, 甲 立更生。 喜 即以錢二百萬與 甲 ,遺之而去。事見《太平廣記》卷一引 晉 葛洪 《神仙傳·老子》。后用為助人還魂之典。 唐 盧照鄰 《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鳳交開景,返 徐甲 之營魂;龍光照天,杜 宣尼 之神氣?!?/p>
(2).借指雇工。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歲笛字韻為壽戲答二君》詞:“仰飛仙,猶龍無跡。誰與同去,挑包 徐甲 ,負(fù)轅 班特 ?!?/p>
容心
猶言留心,在意。 宋 黃光大 《積善錄》:“逆耳骨鯁之言,與世俗違者甚多,未覺有毀譽(yù)之私。能而公言在我,好惡在彼,吾何容心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徐中丞》:“故於服食居處,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於豐,亦不容心於儉也。” 魯迅 《墳·從胡須說到牙齒》:“事不干己,是無所容心于其間的?!?/p>
懺悔
懺悔 (chànhuǐ) 佛教語。梵文 ksama,音譯為“懺摩”,省略為懺,意譯為悔,合稱為“懺悔”。佛教規(guī)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舉行誦戒,給犯戒者以說過悔改的機(jī)會。后遂成為自陳己過,悔罪祈福的一種宗教形式。引申為認(rèn)識了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決心悔改 confess;repent;be penitent成骨
今稱脛骨?!端貑枴ご萄凑摗罚骸按躺訇柍晒侵顺鲅!薄夺t(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胻骨》:“胻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臁脛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后者名輔骨,其形細(xì)?!?/p>
譚嗣同名句,似曾詩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