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道德歸大醇,葑菲不采顏色溫
出自宋代袁說友《和王使君惠詩酒韻》:
我生紀(jì)歷三逢申,久矣只影誰為親。
戀彼溪山意已在,舉止晚友君子人。
言論道德歸大醇,葑菲不采顏色溫。
買羊一見慰饑渴,載酒三就忘辛勤。
今朝好語幾盈門,排攢炫晃驚童孫。
字向紙上欲翻舞,句生妙處增清新。
推窗更沃囁嚅口,便覺四體陶然春。
嗟予從此毋多作,君方袖手韜奇略。
詩壇行即拜將軍,更謂小兒多淺薄。
注釋參考
論道
(1).謀慮治國(guó)的政令?!吨芏Y·考工記序》:“或坐而論道?!?鄭玄 注:“論道,謂謀慮治國(guó)之政令也。”《楚辭·離騷》:“ 湯 禹 儼而祗敬兮, 周 論道而莫差?!?宋 王安石 《論館職札子》:“以為王者之職,在於論道,而不在於任事?!?/p>
(2).議論、闡明道理。《荀子·正名》:“故,知者論道而已矣?!?唐 王維 《河南嚴(yán)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上客能論道,吾生學(xué)養(yǎng)蒙。” 梁?jiǎn)⒊?《論中國(guó)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shì)》第三章第四節(jié):“皆絶似村嫗謾駡口吻,毫無士君子從容論道之風(fēng)?!?/p>
大醇
(1).指敦厚淳樸的詩風(fēng)。 宋 范仲淹 《<賦林衡鑒>序》:“大醇既醨,旁流斯激,風(fēng)雅條散,故態(tài)屢遷,律呂脈分,新聲間作?!?/p>
(2).謂大體完美。 梁?jiǎn)⒊?《新英國(guó)巨人克林威爾傳·敘論》:“若者為大醇,若者為大疵,章章明甚也?!?/p>
葑菲
《詩·邶風(fēng)·谷風(fēng)》:“采葑采菲,無以xia{1|1}體。” 鄭玄 箋:“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shí)有惡時(shí),采之者不可以其根惡時(shí)并棄其葉?!甭?,即蕪菁。蕪菁與葍皆屬普通菜蔬。葉與根皆可食。但其根有時(shí)略帶苦味,人們有因其苦而棄之。后因以“葑菲”用為鄙陋之人或有一德可取之謙辭。 南朝 宋 鮑照 《紹古辭》:“徒抱忠孝志,猶為葑菲遷?!?宋 陳亮 《又與勾熙載提舉書》:“豈郎中欲納一世之才,高高下下,不使絲髮遺棄,亦欲忘其xia{1|1}體而采其葑菲乎!此意高矣厚矣?!?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妾》:“一日,年長(zhǎng)者來,謂 劉 曰:‘舍妹與君有緣,愿無棄葑菲?!?/p>
不采
亦作“ 不睬 ”。對(duì)別人的言語、行為不予理會(huì)?!侗饼R書·穆后傳》:“后既以 陸 為母, 提婆 為家,更不採 輕霄 ?!薄毒劳ㄑ浴だ祥T生三世報(bào)恩》:“那笑他的他也不倸,憐他的他也不受。”《三國(guó)演義》第四九回:“時(shí) 云長(zhǎng) 在側(cè), 孔明 全然不睬?!?/p>
不理睬。 唐 杜荀鶴 《登靈水閣貽釣者》詩:“未勝漁父閒垂釣,獨(dú)背斜陽不采人?!薄肚迤缴教迷挶尽ず?jiǎn)貼和尚》:“他又説兩聲,渾家又不采?!?/p>
顏色
顏色 (yánsè) 色彩。光的各種現(xiàn)象(例如紅色、棕色、桃紅色、灰色、綠色、藍(lán)色和白色等),或使人們得以區(qū)分在大小、形狀或結(jié)構(gòu)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體的視覺或知覺現(xiàn)象 colour 指顯示給人看的利害的臉色 countenance;facial expression 顏色不少變?!鳌?張溥《五人墓碑記》 指顏料或染料 pigment;dyestuff 為顏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澤 tincture 他的衣服上滿都是那種顏色的染料 女子的姿色 good looks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啤?白居易《長(zhǎng)恨歌》袁說友名句,和王使君惠詩酒韻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