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態(tài)已更千變盡,心源不受一塵侵
出自宋代黃庭堅《次韻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
世態(tài)已更千變盡,心源不受一塵侵。
青春白日無公事,紫燕黃鸝俱好音。
付與兒孫知伏臘,聽教魚鳥逐飛沈。
黃公壚下曾知味,定是逃禪入少林。
注釋參考
世態(tài)
世態(tài) (shìtài) 指社會上人與人相處的人情世故 the ways of the world 也索氫世態(tài)炎涼心中暗忖。——佚名《凍蘇秦》千變
極言變化之多。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宋 范成大 《刺濆淖》詩:“ 峽 江饒暗石,水狀日千變。” 元 柳貫 《次韻魯參政觀潮》:“倒排山岳窮千變,闔闢云雷竦百靈?!?/p>
心源
猶心性。佛教視心為萬法之源,故稱。 唐 元稹 《度門寺》詩:“心源雖了了,塵世苦憧憧?!?宋 邵雍 《暮春吟》:“自問心源無所有,答云疎懶味偏長?!?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渾淪與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貞統(tǒng)於《乾》《坤》之妙?!?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純瑩智照直證心源,不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發(fā)揮光大。”
一塵
(1).一粒微塵。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雖陋生於萬物,若沙漠之一塵?!?唐 聶夷中 《古興》詩:“片玉一塵輕,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學 《質疑·周易》:“附上《周易》質疑若干條,一塵勺水,未必無補於高深,或去道尚遠,亦示近日學問所到而已?!?/p>
(2).道家稱一世為一塵?!短綇V記》卷四五引 晉 葛洪 《神仙傳·丁約》:“儒謂之世,釋謂之劫,道謂之塵。” 宋 孫覿 《奉寄沉理問》詩:“可憐仙凡一塵隔,哀樂紛綸殊不極?!?/p>
(3).借指相當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鄒謙之》書:“縱令鞭辟向里,亦與圣門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塵。”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那些作品,即使摹擬到和破落戶的杰作幾乎相同,但一定還差一塵?!?/p>
黃庭堅名句,次韻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