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東來不待招,煙光已過洛陽橋
出自宋代宋庠《早渡洛水見流澌盡解春意感人馬上偶成戲詠二》:
春色東來不待招,煙光已過洛陽橋。
如何解盡人間凍,鬢畔霜華轉(zhuǎn)不消。
注釋參考
春色
春色 (chūnsè) 春天的景色 spring scenery 指臉上的喜色 happy expression不待
不待 (bùdài) 不必,不用;不等 needlessly 不待你來,他就走了煙光
亦作“煙光”。1.云靄霧氣。 唐 元稹 《飲致用神麴酒三十韻》:“雪映煙光薄,霜涵霽色冷?!?宋 黃庭堅 《題宗室大年畫》詩之一:“水色煙光上下寒,忘機鷗鳥恣飛還。” 金 元好問 《九月晦日玉村道中》詩:“煙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清 于養(yǎng)志 《不寐》詩:“小苑煙光薄,疏簾月影清?!?/p>
(2).指春天的風光。 唐 黃滔 《祭崔補闕》:“ 閩 中二月,煙光秀絶?!?/p>
洛陽橋
(1).指 洛陽市 天津橋 。 唐 李益 《上洛橋》詩:“何堪好風景,獨上 洛陽橋 。” 宋 岑象求 《吉兇影響錄》:“ 韋丹 未第時, 洛陽橋 見漁者得一黿甚大, 丹 異之,買投於河。” 明 張昱 《感事》詩:“ 洛陽橋 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p>
(2).指 泉州 之 萬安橋 。在 福建省 泉州市 東北 洛陽江 上,故亦稱“ 洛陽橋 ”。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橋。 北宋 蔡襄 守 泉州 時建成,并題名為 萬安渡橋 。因造橋工程艱巨,故有海神協(xié)助修橋的神話。初成時長三百六十丈,廣一丈五尺,后屢有擴建。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夏得?!罚骸?泉州 洛陽橋 畔,有 夏將軍廟 ,俗傳 蔡忠惠 守 泉 時,因修橋,遣醉隸 夏得海 入海投文,得醋字而返。遂於二十一日酉時興工。儒者多斥其妄。按 洛陽橋 託始於 忠惠 ,醉隸事則係 蔡錫 。見《明史》本傳。后人因 蔡 姓而誤附於 忠惠 耳。”參閱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洛陽橋》、 清 施鴻保 《閩雜記》。
宋庠名句,早渡洛水見流澌盡解春意感人馬上偶成戲詠二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5標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