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王士禎《紅橋游記》:
出鎮(zhèn)淮門,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態(tài),竹木蓊郁,清流映帶。
人家多因水為園亭樹石,溪塘幽竊而明瑟,頗盡四時之美。
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盡處,有橋宛然,如垂虹下飲于澗;又如麗人靚妝袨服,流照明鏡中,所謂紅橋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陸徑,必出紅橋下。
橋四面觸皆人家荷塘。
六七月間,菡萏作花,香聞數(shù)里,青簾白舫,絡(luò)繹如織,良謂勝游矣。
予數(shù)往來北郭,必過紅橋,顧而樂之。
登橋四望,忽復(fù)徘徊感嘆。
當(dāng)哀樂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
王謝冶城之語,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視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與籜庵、茶村、伯璣諸子,倚歌而和之。
籜庵繼成一章,予以屬和。
嗟乎!絲竹陶寫,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話,予與諸子聚散不恒,良會未易遘,而紅橋之名,或反因諸子而得傳于后世,增懷古憑吊者之徘徊感嘆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注釋參考
游人
游人 (yóurén) 見“游客” visitor to park,etc.;tourist;sight-seer登平
(1).上升。《漢書·王莽傳中》:“青煒登平,考景以晷?!?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言青陽之氣始升以上,以成萬物也?!?宋 范成大 《太上皇帝靈駕發(fā)引挽歌詞》之三:“開闢風(fēng)云慘,登平日月間?!?/p>
(2).謂谷熟年豐。指升平,太平。 宋 司馬光 《翰林學(xué)士禮部侍郎除三司使制》:“汝其勿以金穀為末而不恤,勿以簿領(lǐng)為煩而不為。九功所歌,八政所重,登平之業(yè),將汝乎取之。”
山堂
(1).山中的寺院。 唐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凈慧寺碑》:“春巖橘柚,影入山堂。”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四:“録其( 趙元一 )《宿焦山寺》云:‘海國秋初到,山堂氣更清?!?/p>
(2).隱士的山中居所。 宋 曹組 《艮岳賦》:“傚隱士之山堂,取逸人之三逕?!?/p>
(3).近代幫會的組織機構(gòu)。 陳少白 《興中會革命史要》:“這(哥老會)兩個山堂,在 長江 的勢力算為最大?!?范文瀾 《中國近代史》第三章緒言:“當(dāng)時天地會山堂分立,缺乏統(tǒng)一指揮。”
率至
直率,爽直。
法海
佛教語。喻佛法。謂佛法深廣如海?!毒S摩經(jīng)·佛國品》:“度老病死大醫(yī)王,當(dāng)禮法海德無邊?!?南朝 梁簡文帝 《莊嚴(yán)旻法師<成實論義疏>序》:“慧門深邃,入之者固希;法海波瀾,汎之者未易?!?唐 王勃 《梓州元武縣福會寺碑》:“詞源迅委,振法海之波瀾;義宇宏深,接禪宮之閫奧。” 清 吳偉業(yè) 《清涼山贊佛詩》之三:“以此護(hù)金輪,法海無波瀾?!?/p>
陸徑
陸路,陸地。《淮南子·墬形訓(xùn)》:“水道八千里,通谷其名川六百,陸徑三千里。” 高誘 注:“陸徑,邪徑也,陸地也?!?/p>
紅橋
(1).紅色之橋。 唐 張說 《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緑渚傳歌榜,紅橋度舞旂?!?唐 白居易 《新春江次》詩:“鴨頭新緑水,雁齒小紅橋?!?/p>
(2).橋名。在 江蘇省 揚州市 。 明 崇禎 時建,為 揚州 游覽勝地之一。 清 王士禛 《紅橋游記》:“游人登 平山堂 ,率至 法海寺 ,舍舟而陸,徑必出 紅橋 下。橋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間,菡萏作花,香聞數(shù)里,青簾白舫,絡(luò)繹如織,良謂勝游矣?!?清 王士禛 《浣溪沙》詞:“北郭青谿一帶流, 紅橋 風(fēng)物眼中秋。緑楊城郭是 揚州 ?!?清 趙翼 《清明前二日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詩:“ 紅橋 南北渺風(fēng)漪,處處名園互鉤絡(luò)?!?/p>
王士禎名句,紅橋游記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