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先秦 荀子《荀子·儒效》:
摘自《荀子·儒效》
解釋: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
原文摘要:
之類也,雖在鳥獸之中,若別白黑;倚物怪變,所未嘗聞也,所未嘗見也,卒然起一方,則舉統(tǒng)類而應之,無所儗;張法而度之,則晻然若合符節(jié):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
注釋參考
不若
不若 (bùruò) 即不如 not as good as;not equal to;not up to;had better;would rather 不若與人?!睹献印ち夯萃跸隆?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湯問》至于
至于 (zhìyú) 表示程度、范圍 as for 至于他,是一定會來的 越長城之限,至于 泰安。(至:動詞,抵達。)—— 清· 姚鼐《登泰山記》 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濉?劉開《問說》 表示另提一件事 as to 至于我個人的意見,以后再提 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用在下文開頭,為現(xiàn)代漢語所沿用 as for;go so far as to 至于斟酌捐益?!T葛亮《出師表》 至于負者歌于途?!巍?歐陽修《醉翁亭記》 至于怨誹之多。——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至于農(nóng)夫小民。——宋· 蘇軾《教戰(zhàn)守》之而
須毛?!吨芏Y·考工記·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戴震 補注:“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屬也?!?王引之 《經(jīng)義述聞·周官下》:“而,頰毛也;之,猶與也。作其鱗之而,謂起其鱗與頰毛也……然則之為語詞,非實義所在矣?!迸c 戴 說不同。后人詩文中多用以形容須毛狀的東西或指雕刻的鳥、獸、龍等的須毛耆鬣。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荊公押而字》:“ 荊公 乃又作‘而’字二詩:‘采鯨抗波濤,風作鱗之而?!w用《周禮·考工記》?!?清 王士禛 《龍門閣》詩:“出爪作之而,神奇始何代。” 清 惲敬 《吳城萬壽宮碑銘》:“之而為禽,鄂不為華,鑿堅彫疏,旌旄委蛇?!?/p>
荀子名句,荀子·儒效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2坦克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