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朱慶馀《上翰林李舍人》:
記得早年曾拜識,便憐孤進賞文章。
免令汩沒慚時輩,與作聲名徹舉場。
一自鳳池承密旨,今因世路接余光。
云泥雖隔思長在,縱使無成也不忘。
注釋參考
一自
猶言自從。 唐 杜甫 《復(fù)愁》詩之五:“一自風(fēng)塵起,猶嗟行路難?!?元 關(guān)漢卿 《雙赴夢》第二折:“一自為臣不曾把君誑;這場勾當(dāng),不由我索君王行醖釀箇謊?!?蘇曼殊 《吳門依易生韻》之四:“一自美人和淚去,河山終古是天涯?!?/p>
鳳池
(1).即鳳凰池。 南朝 齊 謝朓 《直中書省》詩:“茲言翔鳳池,鳴珮多清響?!?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暨皇家之建國也,乃別置史館,通籍禁門, 西京 則與鸞渚為鄰, 東都 則與 鳳池 相接。” 清 孫枝蔚 《汪舟次赴贛榆教諭任去后寄懷》詩之二:“鳳池與烏臺,旦夕謂可至?!眳⒁姟?鳳凰池 ”。
(2).古琴底有二孔,上孔曰龍池,下孔曰鳳池。 王謨 輯《世本·作篇》:“ 伏羲氏 削桐為琴……龍池八寸通八風(fēng),鳳池四寸象四時?!?/p>
(3).硯的一種。 宋 范纂 《端溪硯譜》:“硯之形製……曰鳳池?!?宋 范纂 《端溪硯譜》:“ 宣和 初,御府降樣造形,若風(fēng)字,如鳳池樣,但平低耳?!币嘧鳌?鳳池研 ”。 宋 米芾 《畫史·唐畫》:“古書畫皆圜,蓋有助于器。 晉 唐 皆鳳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
密旨
秘密的諭旨?!赌鲜贰ち杭o(jì)下·元帝》:“宣猛將軍 朱買臣 奉帝密旨,害 豫章王 棟 及其二弟 橋 樛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內(nèi)閣·內(nèi)閣密封之體》:“上有密旨,則用御前之寳封示?!?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所以凡是皇上此類密旨,隨看隨焚,連一字也不使留存于天壤之間?!?/p>
世路
[in one's life] 指人世的經(jīng)歷
世路風(fēng)波
詳細(xì)解釋(1).人世間的道路。指人們一生處世行事的歷程。《后漢書·張衡傳》:“吾子性德體道,篤信安仁,約己博蓺,無堅不鉆,以思世路,斯何遠(yuǎn)矣!” 唐 杜甫 《春歸》詩:“世路雖多梗,吾生亦有涯?!?寧調(diào)元 《燕京雜詩》之五:“人情葉葉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難?!?/p>
(2).指宦途?!逗鬂h書·崔骃傳》:“子茍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明 屠隆 《綵毫記·頒詔云夢》:“但權(quán)臣女謁,方布列於要津;野性疎才,恐不宜於世路,為之奈何?”
(3).猶世道,指社會狀況。《晉書·庾珉傳》:“初, 洛陽 之未陷也, 珉 為侍中,直于省內(nèi),謂同僚 許遐 曰:‘世路如此,禍難將及,吾當(dāng)死乎此屋耳!’”《周書·黎景熙傳》:“﹝ 景熙 ﹞客於 潁川 ,以世路未清,欲優(yōu)游卒歲?!薄赌鲜贰る[逸傳下·阮孝緒》:“ 陳郡 袁峻 謂曰:‘往者天地閉,賢人隱。今世路已清,而子猶遁,可乎?’”
(4).世情;世事。 唐 張喬 《贈頭陀僧》詩:“已知世路皆虛幻,不覺空門是寂寥?!薄都t樓夢》第四八回:“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門,干不得事,今年關(guān)在家里,明年還是這個樣兒?!?/p>
(5).世俗。《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不意視弟為蠢物,所以將世路的話來酬應(yīng)?!?/p>
余光
(1).充足的光輝。《列子·周穆王》:“東極之北隅有國曰 阜落之國 ,其土氣常燠,日月餘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薄度龂尽な裰尽で劐祩鳌罚骸罢\知晝不操燭,日有餘光,但愚情區(qū)區(qū),貪陳所見?!?/p>
(2).謂多馀之光?!妒酚洝ら死镒痈拭袀鳌罚骸俺悸勜毴伺c富人女會績,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癯祭Ф绞?秦 而當(dāng)路矣。 茂 之妻子在焉,愿君以餘光振之?!焙笏煊脼槊婪Q他人給予的恩惠福澤?!侗饼R書·魏收傳》:“會 司馬子如 奉使霸朝, 收 假其餘光?!?宋 曾鞏 《賀轉(zhuǎn)運狀》:“ 鞏 備官於此,託庇云初。將承望於餘光,但欣愉於懦思?!?清 顧炎武 《答李子德書》:“更希餘光下被,俾莫年迂叟得自遂於天空海闊之間,尤為知己之愛也?!?/p>
(3).指落日的光芒。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八:“灼灼西頽日,餘光照我衣?!?唐 杜甫 《柴門》詩:“長影沒窈窕,餘光散谽谺?!?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二:“餘光闇將夕,零露沾我衣。”
(4).喻指美德、威勢所顯現(xiàn)或留下的影響。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nèi)之士,聞下風(fēng)而望餘光者,蓋亦有年矣?!?明 李東陽 《江都縣學(xué)科貢題名記》:“后進之士仰遺風(fēng),慕餘光,志感行勵,必有勃然于此者?!?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續(xù)記》:“近兩年來,大開了印賣遺著的風(fēng)氣,雖是期刊,也常有死人和活人合作的,但這已不是先前的所謂‘骸骨的迷戀’,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 諸葛 嚇走生 仲達 ’。”
朱慶馀名句,上翰林李舍人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