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觸蠆尾,猶得憑熊軒
出自唐代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
昔事文皇帝,叨官在諫垣。
奏章為得地,齚齒負(fù)明恩。
金虎知難動,毛釐亦恥言。
撩頭雖欲吐,到口卻成吞。
照膽常懸鏡,窺天自戴盆。
周鐘既窕槬,黥陣亦瘢痕。
鳳闕觚棱影,仙盤曉日暾。
雨晴文石滑,風(fēng)暖戟衣翻。
每慮號無告,長憂駭不存。
隨行唯跼蹐,出語但寒暄。
宮省咽喉任,戈矛羽衛(wèi)屯。
光塵皆影附,車馬定西奔。
億萬持衡價(jià),錙銖挾契論。
堆時(shí)過北斗,積處滿西園。
接棹隋河溢,連蹄蜀棧刓。
漉空滄海水,搜盡卓王孫。
斗巧猴雕刺,夸趫索掛跟。
狐威假白額,梟嘯得黃昏。
馥馥芝蘭圃,森森枳棘藩。
吠聲嗾國猘,公議怯膺門。
竄逐諸丞相,蒼茫遠(yuǎn)帝閽。
一名為吉士,誰免吊湘魂。
間世英明主,中興道德尊。
昆岡憐積火,河漢注清源。
川口堤防決,陰車鬼怪掀。
重云開朗照,九地雪幽冤。
我實(shí)剛腸者,形甘短褐髡。
曾經(jīng)觸蠆尾,猶得憑熊軒。
杜若芳洲翠,嚴(yán)光釣瀨喧。
溪山侵越角,封壤盡吳根。
客恨縈春細(xì),鄉(xiāng)愁壓思繁。
祝堯千萬壽,再拜揖余樽。
注釋參考
曾經(jīng)
曾經(jīng) (céngjīng) ——用在動詞前面,表示某種動作、行為或情況是以前某段時(shí)間存在或發(fā)生過的,動詞后面往往有助詞“過” have already 我曾經(jīng)做過小學(xué)教師 我曾經(jīng)到過北京蠆尾
(1).蠆的尾部。蠆尾末端有毒鉤。比喻毒之所在。《左傳·昭公四年》:“ 鄭子產(chǎn) 作邱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國,國將若之何?’” 杜預(yù) 注:“謂 子產(chǎn) 重賦,毒害百姓?!?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詩:“曾經(jīng)觸蠆尾,猶得凴熊軒?!?/p>
(2).借指蝎子。 清 曹寅 《題樸仙畫<五毒圖>》詩之二:“老蟇皤腹不避人,蠆尾爬沙白晝出?!?/p>
(3).即蠆發(fā)。 宋 蘇軾 《次韻黃魯直戲贈》:“細(xì)看卷蠆尾,我家真栗蓬?!眳⒁姟?蠆髮 ”。
(4).比喻書法上的“趯”筆。亦泛指書法遒勁。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龍管潤霜,游茲蠆尾?!?清 陳維崧 《劉逸民隱如》詩:“蠆尾與銀鉤,錯落鋪黃絹?!?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傳衛(wèi)》:“家擅銀鉤,人工蠆尾。”參見“ 蠆尾銀鉤 ”。
憑熊
借指地方長官。古時(shí)地方長官乘坐橫軾作熊形的車,故稱。 宋 王禹偁 《擬長孫無忌讓代襲刺史表》:“臣等乃位極廟堂,地分藩翰,下至憑熊之秩,盡為尸祿之人?!眳⒁姟?熊軾 ”。
杜牧名句,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