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程公許《游永就靈巖寺》:
詰曲山蹊遠(yuǎn)世氛,荒寒古寺薦爐熏。
清泉迸石韻寒玉,翠邏倚天施白云。
半藏石經(jīng)真健婦,一龕古貌現(xiàn)聲聞。
遲留恐遇魚鳧叟,嵐靄浮空日易曛。
注釋參考
石經(jīng)
(1).刻在石上的儒家經(jīng)典。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易》、《書》、《詩》、《左傳》于石,此為石經(jīng)之始。 漢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有:(1) 漢靈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熹平石經(jīng)”,(2) 三國(guó) 魏 齊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隸三體刻石的“正始石經(jīng)”,亦稱“三體石經(jīng)”。(3) 唐文宗 開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書刻石的“唐開成石經(jīng)”。(4)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蜀石經(jīng)”,又稱“廣政石經(jīng)”。(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經(jīng)”,因用篆、隸二體,又稱“二字石經(jīng)”。(6) 宋 高宗 時(shí)御書刻石的“南宋石經(jīng)”,亦稱“宋高宗御書石經(jīng)”。(7)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清石經(jīng)”。參閱 清 顧炎武 《石經(jīng)考》、 清 萬斯同 《石經(jīng)考》、近人 張國(guó)淦 《歷代石經(jīng)考》。
(2).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jīng)?,F(xiàn)存石碑刻經(jīng)規(guī)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經(jīng)。從 隋 代 大業(yè) 年間(公元七世紀(jì)初)刻起,到 明 代 萬歷 、 天啟 年間(公元十七世紀(jì)初)為止,大部分重要佛經(jīng)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開元寺避暑懷魯望》詩:“石經(jīng)森欲動(dòng),珠像儼將恰?!?/p>
健婦
健壯精干的婦女?!队衽_(tái)新詠·隴西行》:“健婦持門戶,勝一大丈夫?!?唐 杜甫 《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犂,禾生隴畝無東西。”
古貌
古樸的形貌。 唐 韓愈 《孟生》詩:“ 孟生 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宋 蘇軾 《漁樵閑話錄》下篇:“﹝ 馬拯 ﹞見一老僧,古貌龐眉,體甚魁梧?!?明 周筼 《哭然公》詩:“古貌世莫見,高風(fēng)予夙聞?!?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南州逸事》:“同朝 京江 張相國(guó) 玉書 ,古貌清臞?!?/p>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秶?guó)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薄秴问洗呵铩べ澞堋罚骸?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薄稘h書·蘇武傳》:“前發(fā) 匈奴 時(shí), 胡 婦適產(chǎn)一子 通國(guó) ,有聲問來,愿因使者致金帛贖之?!薄侗笔贰と辶謧飨隆㈧拧罚骸?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mèng)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yuǎn)嫌,莫敢與之通聲問?!?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guó)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jié):“ 唐 北庭 節(jié)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zhèn)留后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盾髯印ご舐浴罚骸暗轮琳呱珴汕ⅲ斜M而聲問遠(yuǎn)。”《韓非子·內(nèi)儲(chǔ)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guó)志·蜀志·許靖?jìng)鳌贰?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xué)稱,聲問著於州里?!?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guó)》:“﹝論師﹞少好學(xué),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dá)者,皆著聲問?!?清 曹寅 《題云辨上人小照》詩:“行識(shí)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眳⒁姟?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洞蟪肆x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薄抖鼗妥兾募ぞS摩經(jīng)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p>
程公許名句,游永就靈巖寺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