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相看,悠然意會,自引壺觴不愿余
出自元代劉敏中《沁園春 大德甲辰之歲,張君秀實得石百脈泉》:
石四旁皆大石附而不屬土,周隙間宛然猶胞胎,抉其土,碎其旁石而取焉,置之所居中庵之前,余命之曰太初之嚴,且號曰蒼然子,奇之也。
科族弟仲仁得石太初所出之旁,又以見遺,其胞胎猶太初,而深倍之。
仲寬弟合眾力出之,辟垣而納之,置之中庵之后,又一奇也。
徐思其名,自混沌始分,而有是質(zhì),迄于茲遠矣,乃得安常守密,無動移摧剝之患,渾然天全,獨立遠矣。
其狀雄拔高峻,壁嶺窺穴,崗彩輝燠,意態(tài)橫出,雖具眼未易盡其妙,遠矣。
生而與太初并處,出而與太初對列,協(xié)久要不忘之義又遠矣。
有是四遠,而秀發(fā)如此,乃定名曰遠秀峰,號之曰頎然子云。
且用太初樂章韻,作歌以喻之。
石之至延戊午仲春十有九日也,其歌曰石汝何來,政爾難忘,平生太初。
想將迎媚悅,無心在此,清奇古怪,有韻鏗如。
何乃排垣,直前不屈,似此疏頑其可乎。
今而后,有芳名雅號,聽我招呼。
世間貴客豪夫。
問幾個回頭認得渠。
既千巖氣象,君都我許,四時襟抱,我為君虛。
無語相看,悠然意會,自引壺觴不愿余。
商歌發(fā),恰風(fēng)生細竹,月上高梧。
注釋參考
無語
(1).沒有話語;沒有說話。 唐 任翻 《惜花》詩:“無語與花別,細看枝上紅。” 宋 蘇軾 《惠山謁錢道人登絕頂望太湖》詩:“ 孫登 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2).形容寂靜無聲。 唐 崔涯 《黃蜀葵》詩:“獨立悄無語,清愁人詎知?” 金 元好問 《寄答趙宜之兼簡溪南詩老》詩:“huang{1~1}菊有情留小飲,青燈無語伴微吟?!?/p>
相看
相看 (xiāngkàn) 彼此對看 stare at each other 相看無語 相看 (xiāngkàn) 親自觀看(多用于相親) take a look personally 明日接迎春家去住兩日,以備人家相看?!都t樓夢》悠然
悠然 (yōurán) 安閑、閑適的樣子 be carefree and content 悠然自得 深遠的樣子 profound and lasting 形容韻味未盡 far-reaching 余韻悠然 久遠的樣子;遼闊的樣子 far away;long;distant 年代悠然意會
意會 (yìhuì) 不明說而領(lǐng)會 sense by insight 意會到她不喜歡自引
(1).zi{1-1}殺。《后漢書·虞詡傳》:“ 防 必欲害之,二日之中,傳考四獄,獄吏勸 詡 自引。 詡 曰:‘寧伏歐刀以示遠近?!薄逗鬂h書·梁節(jié)王暢傳》:“臣小人,貪見明時,不能即時自引,惟陛下哀臣,令得喘息漏刻。” 晉 潘岳 《寡婦賦》:“感三良之殉 秦 兮,甘捐生而自引。”
(2).自行引退。 漢 賈誼 《吊屈原賦》:“鳳縹縹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遠去?!薄逗鬂h書·陳蕃傳》:“時 李膺 為 青州 刺史,名有威政,屬城聞風(fēng),皆自引去, 蕃 獨以清績留?!?宋 葉適 《辭免提舉上清太平宮狀》:“儻若貪榮冒處,不知自引,是彰圣朝濫予之過,而非所以為勸也?!?/p>
(3).自己攀引?!稘h書·韓延壽傳》:“ 延壽 聞知,即部吏案校 望之 在馮翊時廩犧官錢放散百餘萬。廩犧吏掠治急,自引與 望之 為姦。”
(4).自己抽身。《史記·刺客列傳》:“因左手把 秦王 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 驚,自引而起,袖絶。”
(5).猶自發(fā)。 清 陳祚明 《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六:“ 何仲言 詩經(jīng)營匠心,惟取神會。生乎駢麗之時,擺脫填綴之習(xí);清機自引,天懷獨流,狀景必幽,吐情能盡。”
壺觴
酒器。 晉 陶潛 《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唐 白居易 《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詩:“詩境忽來還自得,醉鄉(xiāng)潛去與誰期?東都添箇狂賓客,先報壺觴風(fēng)月知?!?金 馬定國 《送圖南》詩:“壺觴送客柳亭東,回首三 齊 落照中?!?清 顧炎武 《陶彭澤歸里》詩:“甕盎連朝濁,壺觴永日酣?!?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四:“先生辨舟中幾人,服某某色;杯斝壺觴之屬,歷歷可數(shù)?!?/p>
劉敏中名句,沁園春 大德甲辰之歲,張君秀實得石百脈泉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