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四夷守,無征萬邦休
出自宋代黃庭堅《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jǐn)同韻賦之》:
春皇賦上瑞,來寧黃屋憂。
下令走百神,大云庇九丘。
風(fēng)聲將仁氣,艷艷生瓦溝。
寒花舞零亂,表里照皇州。
千門委圭璧,曉日不肯收。
元年冬無澤,穴處長螟蟊。
兩宮初旰食,補(bǔ)袞獻(xiàn)良籌。
有道四夷守,無征萬邦休。
耆年秉國論,涇渭極分流。
輟耒入班品,逸民盡歸周。
股肱共一體,間不容戈矛。
人材如金玉,同美異剛?cè)帷?br>正須眾賢和,乃可疏共吺。
改弦張敝法,病十九已瘳。
王指要不匿,蝕非日月羞。
桑林請六事,河水問九疇。
天意果然得,玄功與吾謀。
此物有嘉德,占年在麥秋。
近臣知天喜,玉色動冕旒。
儒館無他事,作詩配崇丘。
注釋參考
有道
有道 (yǒudào) :有德有才或通達(dá)事理 capable;proficient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be honest and upright 就有道而正也。——清· 劉開《問說》 有道之士。——《呂氏春秋·察今》四夷
(1).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含有輕蔑之意?!稌ぎ吤罚骸八囊淖篑牛璨幌藤?。” 孔 傳:“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髮左衽之人,無不皆恃賴三君之德?!薄逗鬂h書·東夷傳》:“凡蠻、夷、戎、狄總名四夷者,猶公、侯、伯、子、男皆號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國。 清 魏源 《<圣武記>敘》:“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 中國 之在天下,見夫四夷之則效上國,革面來賓者有之;或野心怒發(fā),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誠足以相上下者,蓋未之有也?!?/p>
無征
(1).沒有證明;沒有實(shí)據(jù)。《文選·左思<三都賦>序》:“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劉逵 注:“蓋 韓非 所謂畫鬼魅易為好,畫狗馬難為工之類?!?宋 王讜 《唐語林·文學(xué)》:“舉之《春秋》,則明白而有實(shí);合之 左氏 ,則叢雜而無徵?!?明 沉德符 《野獲編·府縣·立碑》:“《南史》 裴松之 曰:世立私碑,有乖事實(shí)。以為諸立碑者,宜悉令言上為朝議所許,然后聽之,庶可以防遏無徵,顯彰事實(shí)?!眳⒁姟?無徵不信 ”。
(2).沒有征兆或跡象?!斗ㄔ分榱帧肪砣骸霸\候無徵,雩祈失効。”
萬邦
(1).所有諸侯封國。后引申為天下,全國?!稌虻洹罚骸皡f(xié)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薄对姟ご笱拧の耐酢罚骸皟x刑 文王 ,萬邦作孚?!?鄭玄 箋:“儀法 文王 之事,則天下咸信而順之?!?三國 魏 曹植 《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君臨萬邦,萬邦既化?!?唐 白居易 《賀雨》詩:“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 明 張居正 《恭勵圣學(xué)詩》:“元后輔萬邦,綏猷良不易?!?劉師培 《古書疑義舉例補(bǔ)·虛數(shù)不可實(shí)指之例》:“古代邦國狹小, 虞 夏 之交,計有萬國,而后世遂有萬邦之語?!?/p>
(2).泛指眾多的國家。 郭沫若 《新華頌·mao{1~1}澤{1*1}東的旗幟迎風(fēng)飄揚(yáng)》:“我們反抗侵略,睦鄰萬邦,要保衛(wèi)世界和平,必須有力量。”
黃庭堅名句,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jǐn)同韻賦之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