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孔武仲《書息于林下》:
大暑涉長川,前山后山深。
忽逢輪囷木,投得數(shù)畝陰。
仆夫六七人,臥起且呻吟。
念爾亦太勞,獨佚我何心。
試為蘇門嘯,冷泠鸞鶴音。
遺聲滿坑谷,爽氣回中林。
松風為之興,涼冷破煩襟。
神骨斗醒快,炎蒸豈能侵。
安得寫此懷,寄之朱絲琴。
注釋參考
遺聲
(1).指過去留下的樂曲?!抖Y記·樂記》:“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晉 潘岳 《河陽縣作》詩之一:“ 齊 都無遺聲, 桐鄉(xiāng) 有餘謡?!薄端问贰分臼摺罚骸按俗V,相傳即 開元 遺聲也?!?/p>
(2).猶馀音。 三國 魏 繁欽 《與魏文帝箋》:“而此孺子遺聲抑揚,不可勝窮,優(yōu)游轉(zhuǎn)化,餘弄未盡。” 南朝 宋 鮑照 《樂府·升天行》:“ 鳳臺 無還駕,簫管有遺聲?!?宋 蘇軾 《張安道見示近詩》:“云見 浮丘伯 ,吹簫明月岑。遺聲落 淮 泗 ,蛟鼉?yōu)楸鳌!?明 汪廷訥 《廣陵月》第四出:“人人側(cè)耳,盡息喧囂,真?zhèn)€是遺聲振木,游響停云。”
(3).泛指留下聲音。 金 元好問 《秋望賦》:“菊鮮鮮而散花,雁杳杳而遺聲。”
(4).謂留下好名聲。 三國 魏 曹植 《任城王誄》:“王雖薨徂,功著丹青。人誰不沒,貴有遺聲?!薄端螘ゎ佈又畟鳌罚骸叭舨荒苓z聲,欲人出己,知柄在虛求,不可校得?!?/p>
坑谷
溝壑溪谷。 晉 葛洪 《抱樸子·登涉》:“入山而無術(shù),必有患害……或令人迷惑狂走,墮落坑谷。”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止足》:“自喪亂已來,見託風云,徼倖富貴,旦執(zhí)機權(quán),夜填坑谷,朔歡 卓 鄭 ,晦泣 顏 原 者,非十人五人也。” 宋 蘇轍 《次韻王鞏見贈》:“我舟得愁霖,牽挽脫坑谷?!?/p>
阬谷:溝壑溪谷?!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斑錆O獵,犯晨夜,冒霜雪,馳阬谷。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或奔車走馬赴阬谷,而不憚以九折之阪為螘封。”《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出行必整隊伍,前導者長呼,則人皆奔迸,不避阬谷,路絶行者,國人甚苦之。”新、舊《唐書》并作“坑谷”。
爽氣
爽氣 (shuǎngqì) straightforward回中
(1). 秦 宮名。故址在今 陜西 隴縣 西北。 秦始皇 二十七年出巡 隴西 、 北地 (今 寧夏 和 甘肅 東部),東歸時經(jīng)過此處。 漢文帝 十四年 匈奴 從 蕭關(guān) (今 寧夏 固原 東南)深入,燒毀此宮。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詩:“君王多樂事,何必向 回中 ?!?/p>
(2).古道路名。南起 汧水 河谷,北出 蕭關(guān) ,因途經(jīng) 回中 得名。為 關(guān)中平原 與 隴東高原 間的交通要道。 西漢 元封 四年 武帝 自 雍縣 (今 陜西 鳳翔 南)經(jīng) 回中道 ,北出 蕭關(guān) 。 東漢 建武 八年 來歙 由此攻取 隗囂 割據(jù)下的 略陽 (今 甘肅 秦安 東北)。 唐 盧照鄰 《上之回》詩:“ 回中 道路險, 蕭關(guān) 烽候多。”
孔武仲名句,書息于林下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