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方回《后天易吟三十首》:
背于身不見,亦不見庭人。
物我俱無與,方知止處真。
注釋參考
物我
彼此,外物與己身?!读凶印钪臁罚骸熬冀园?,物我兼利,古之道也?!?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張綽<雜述>》:“物我俱忘懷,可以狎鷗鳥?!?明 沉鯨 《雙珠記·月下相逢》:“ 孔 門之樂,不拘物我,相與少敘,料無不可?!?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們是沒有物我的區(qū)分,沒有國族的界別?!?/p>
無與
(1).不給予?!睹献印るx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亷;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薄斗ㄔ分榱帧肪砹骸盁o取無與,無我所心;脫欲所須,便可提去?!?/p>
(2).猶不跟,不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 王太常 ﹞生子 元豐 ,絶癡,十六歲不能知牝牡,因而鄉(xiāng)黨無與為婚。”
不參預(yù);不相干。《左傳·襄公十四年》:“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zhí)女。”《漢書·張湯傳》:“ 湯 念獨(dú)丞相以四時(shí)行園,當(dāng)謝; 湯 無與也,不謝?!?顏師古 注:“與讀曰豫。無豫,謂不干其事也?!?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省事》:“此言為善則預(yù),為惡則去……凡損於物,皆無與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趙康敏》:“公子孫自不肖,不能守此業(yè);此宅且數(shù)易主人,與某無與。”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bǔ)編·<越鐸>出世辭》:“民聲寂寥,羣志幽閟,豈以為匹夫無與于天下,尚如戴朔北之虜也。”
知止
(1).謂志在達(dá)到至善的境地。語本《禮記·大學(xué)》:“大學(xué)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朱熹 集注:“止者,所當(dāng)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詩:“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宋 程頤 《四箴·聽箴》:“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p>
(2).謂懂得適可而止;知足?!俄n詩外傳》卷五:“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薄缎绿茣だ罹?jìng)鳌罚骸癌z 靖 ﹞會(huì)足疾,懇乞骸骨,帝遣中書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公今引大體,朕深嘉之?!薄端挠斡洝よF拐獨(dú)步遇師》:“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清 唐孫華 《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適志在無營。”參見“ 知止不殆 ”。
方回名句,后天易吟三十首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