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使名卿話昔游,高談術(shù)略氣橫秋
出自宋代蘇頌《和王大觀寄張仲巽》:
內(nèi)使名卿話昔游,高談術(shù)略氣橫秋。
邊亭一別嗟淹久,故眼相看重唱酬。
舊德朝端方見用,清才關(guān)外苦難留。
腰間鞶綬頻加寵,幾見新頭代故頭。
注釋參考
內(nèi)使
傳達(dá)皇帝詔令的內(nèi)監(jiān)。 唐 張籍 《送鄭尚書赴廣州》詩:“圣朝選將持符節(jié),內(nèi)使宣時百辟聽。”一本作“ 內(nèi)制 ”。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一揮九制》:“ 明 劉主靜 定之 亦嘗一日草九制。又中旨命製元宵詩,內(nèi)使卻立以俟,據(jù)案伸紙,立成七言絶句百首?!?/p>
高談
亦作“ 高譚 ”。1.侃侃而談,大發(fā)議論。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接識》:“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為不遜?!?北周 庾信 《預(yù)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高譚變白馬,雄辯塞 飛狐 。” 明 許承欽 《將相談兵歌題蔡懷真畫冊》詩:“蟹羹魚炙行日夕,高談話昔情逾敦?!?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談‘男女之大防’的,豈非就是他這班‘社會的棟梁’么?”
(2).不切實際的議論。 晉 葛洪 《抱樸子·官理》:“昔 衞靈 聽圣言而數(shù)驚, 秦孝 聞高談而睡寐。”
(3).高明的談吐;高尚的言談。 南朝 梁 蕭統(tǒng) 《講解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高談屬時勝,寡聞終自恧?!?宋 秦觀 《送喬希圣》詩:“杖藜對客騁高談,自覺胸襟輩 堯 禹 。” 清 吳偉業(yè) 《哭志衍》詩:“高譚羣兒驚,健筆小儒怍?!?/p>
術(shù)略
猶韜略;謀略。《后漢書·段熲傳》:“ 桓帝 詔問 熲 曰:‘ 先零東羌 造惡反逆,而 皇甫規(guī) 、 張奐 各擁強(qiáng)眾,不時輯定。欲 熲 移兵東討,未識其宜,可參思術(shù)略?!?宋 岳飛 《御書屯田三事跋》:“若三子者知重本務(wù)農(nóng),使兵無艱食,其謀猷術(shù)略,皆不在人下,才有足稱者?!?/p>
橫秋
(1).充塞秋天的空中。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風(fēng)情張日,霜氣橫秋。” 唐 李白 《悲清秋賦》:“水流寒以歸海,云橫秋而蔽天?!?宋 范仲淹 《和運使舍人觀潮》之一:“長風(fēng)方破浪,一氣自橫秋。”
(2).形容人的氣勢之盛。 宋 蘇軾 《次韻王定國得晉卿酒相留夜飲》:“短衫壓手氣橫秋,更著仙人紫綺裘?!?明 屠隆 《曇花記·嚴(yán)公冤對》:“英雄蓋世氣橫秋,一旦淹淹作 楚 囚?!?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六篇:“他( 曾補人 )的年紀(jì)其實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氣之橫秋也,實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來曼梭 ,自比吾家 國藩 ,或許還是他的客氣吧?”
(3).形容老氣。 朱自清 《白種人--上帝的驕子!》:“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氣,臉上滿布著橫秋的老氣了!”
(4).比喻美女的眼睛。秋,秋水。比喻女子眼神。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敘別》:“臉?biāo)栖饺匮屏?,眼波湛湛橫秋?!?明 葉小鸞 《艷體連珠·目》:“蓋聞朱顏既醉,最憐炯炯橫秋?!?/p>
蘇頌名句,和王大觀寄張仲巽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