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五首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宮,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宮。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翻譯和注釋
譯文
關中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躲避戰(zhàn)亂漂泊流浪來到西南。
長久地停留三峽樓臺熬日月,與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詐事主終究不可靠,傷時感世的詩人至今未回還。
梁代庾信的一生處境最凄涼,到晚年作的詩賦轟動了江關。
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
悵望千秋往事灑下同情淚水,身世同樣凄涼可惜生不同時。
江山依舊故宅猶在空留文藻,云雨荒臺難道真是荒唐夢思。
最可嘆楚王宮殿早蕩然無存,駕船人還指點遺跡讓人生疑。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如向荊門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劉備出兵伐吳就駐扎在三峽,無奈戰(zhàn)敗歸來去世在永安宮。
昔日翠旗飄揚空山浩浩蕩蕩,永安宮湮滅在這荒郊野廟中。
古廟里杉松樹上水鶴做了巢,每逢節(jié)令仍舉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廟就在先王廟臨近,君臣共同享受著禮儀和祭禮。
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鸞鳳。
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
漢朝的氣運已經(jīng)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注釋
支離:流離。風塵:指安史之亂以來的兵荒馬亂。
樓臺:指夔州地區(qū)的房屋依山而建,層迭而上,狀如樓臺。淹:滯留。日月:歲月,時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邊境。共云山:共居處。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指安祿山。
詞客:詩人自謂。未還:未能還朝回鄉(xiāng)。
庾(yǔ)信:南北朝詩人。
動江關:指庾信晚年詩作影響大?!敖P”指荊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云雨:宋玉在《高唐賦》中述楚襄王游高唐,夢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臨別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标柵_,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縣。
明妃:即王昭君。據(jù)《西京雜記》:“元帝后宮既多,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昭君自恃其貌,獨不肯與,工人乃丑圖之,遂不得見?!焙螽嫻っ訅郾粴?。
永安宮:在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
伊呂:指商朝伊尹,周朝呂尚,皆開國名相。
蕭曹:指蕭何、曹參,均系輔佐劉邦建漢的名臣。
詠懷古跡五首問答
問:《詠懷古跡五首》的作者是誰?
答:詠懷古跡五首的作者是杜甫
問:詠懷古跡五首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詠懷古跡五首是唐代的作品
問:詠懷古跡五首是什么體裁?
答:七律
問:支離宮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支離宮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出自 唐代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
問:支離宮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支離宮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的下一句是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問:出自杜甫的名句有哪些?
答:杜甫名句大全
詠懷古跡五首賞析
這五首詩是詩人游江陵、歸州一帶,訪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廟、武侯祠,因古跡懷古人并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亦可分首獨詠。第一首寫庾信。詩人一直是贊美庾信的,詩中由庾的遭遇聯(lián)系起自己的境況。“且未還”既指自己不能從西南回長安,也指庾信不能從北朝回江陵。第二首寫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詩人崇拜他的詞章,又深感同樣的悲涼寂寞,感慨中對國運的興衰懷有諷喻。第三首寫王昭君,全詩從“怨”字落墨,并使發(fā)出無窮怨恨之聲的琵琶作為昭君的化身,別具一格。第四首通過老百姓對劉備崩駕地的四時祭祀之勤,表達了對劉備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時對詩人的飄泊生活不勝感慨,將荒涼的景象寫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對諸葛亮更高的評價,藝術感染力極強,不象是在發(fā)議論。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大歷元年(766)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也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首《詠懷古跡》是杜甫憑吊楚國著名辭賦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賦》寫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歡會故事,因而傳為巫山佳話。又相傳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不禁懷念楚國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卻都只被視為詞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則遭誤解,至于曲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為傷心處。這詩便是矚目江山,悵望古跡,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于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辯》正以悲秋發(fā)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其辭旨又在抒寫“貧士失職而志不平”,與杜甫當時的情懷共鳴,因而便借以興起本詩,簡潔而深切地表示對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時又點出了時節(jié)天氣?!帮L流儒雅”是庚信《枯樹賦》中形容東晉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語,這里借以強調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負的志士。“亦吾師”用王逸說:“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边@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師承宋玉,同時表明本詩旨意也在閔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聯(lián)接著就說明自己雖與宋玉相距久遠,不同朝代,不同時代,但蕭條不遇,惆悵失志,其實相同。因而望其遺跡,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淚。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則為其身后不平。這片大好江山里,還保存著宋玉故宅,世人總算沒有遺忘他。但人們只欣賞他的文采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負和創(chuàng)作精神。這不符宋玉本心,也無補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這巫山巫峽,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賦》。它的故事題材雖屬荒誕夢想,但作家的用意卻在諷諫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誕夢想,欣賞風流艷事。這更從誤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閹割成荒誕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為無謂詞人。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傷心。而最為叫人痛心的是,隨著歷史變遷,歲月消逝,楚國早已蕩然無存,人們不再關心它的興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負和創(chuàng)作精神,以至將曲解當史實,以訛傳訛,以訛為是。到如今,江船經(jīng)過巫山巫峽,船夫們津津有味,指指點點,談論著哪個山峰荒臺是楚王神女歡會處,哪片云雨是神女來臨時。詞人宋玉不滅,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獲際遇,身后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為此。前人或說,此“言古人不可復作,而文采終能傳也”,則恰與杜甫本意相違,似為非是。
顯然,體驗深切,議論精警,耐人尋味,是這詩的突出特點和成就。但這是一首詠懷古跡詩,詩人實到其地,親吊古跡,因而山水風光自然顯露。杜甫沿江出蜀,飄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計窘迫,境況蕭條,情緒悲愴,本來無心欣賞風景,只為宋玉遺跡觸發(fā)了滿懷悲慨,才灑淚賦詩。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云雨,故宅荒臺,以及舟人指點的情景,都從感慨議論中出來,蒙著歷史的迷霧,充滿詩人的哀傷,仿佛確是淚眼看風景,隱約可見,實而卻虛。從詩歌藝術上看,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富有獨創(chuàng)性。它緊密圍繞主題,顯出古跡特征,卻不獨立予以描寫,而使之溶于議論,化為情境,渲染著這詩的抒情氣氛,增強了詠古的特色。
這是一首七律,要求諧聲律,工對仗。但也由于詩人重在議論,深于思,精于義,傷心為宋玉寫照,悲慨抒壯志不酬,因而通體用賦,鑄詞熔典,精警切實,不為律拘。它諧律從乎氣,對仗順乎勢,寫近體而有古體風味,卻不失清麗。前人或譏其“首二句失粘”,只從形式批評,未為中肯。(倪其心)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fā)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jù)《一統(tǒng)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shù)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fā)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因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币馑际沁@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亦與此意相接近。究竟誰是誰非,如何體會詩人的構思,須要結合全詩的主題和中心才能說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說。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鼻皟删鋵懻丫?,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但是,仔細地對照一下之后,我們應該承認,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nèi)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說得很對。但是,有神的并不止這兩個字。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huán)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xiàn)成的詞匯,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這里,這句詩自然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huán)珮句承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于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huán)珮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jīng)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
昭君不慣胡沙遠,
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珮環(huán)月夜歸來,
化作此花幽獨。
這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jīng)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边@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jù)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睍x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迸帽臼菑暮藗魅胫袊臉菲鳎?jīng)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前面已經(jīng)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xiāng)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xiāng)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話又回到本詩開頭兩句上了。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于“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吳瞻泰意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的態(tài)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理說透。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呢?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廖仲安)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fā)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垂于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jié),更添敬慕之情?!白诔肌倍?,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lián)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后,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奔u,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奇功偉業(yè),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jīng)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yè),亦只雄鳳一羽罷了?!叭f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于形,自是議論中高于人之處。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贊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贊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zhèn)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則表現(xiàn)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以事業(yè)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曰:“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發(fā)之。”黃生曰:此論出,“區(qū)區(qū)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笨梢娫娙诉@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后,“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痹娙吮Ш逎h朝“氣數(shù)”已終,長嘆盡管有武侯這樣稀世杰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yè),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于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高尚品節(jié)的贊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跡外,其余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yè),在后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耳;“蕭曹”尚不足道,那區(qū)區(qū)“三分”就更不值掛齒。如此曲折回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如果把首聯(lián)比作一雷乍起,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頷聯(lián)、頸聯(lián)則如江河奔注,波濤翻卷,愈漲愈高,至尾聯(lián)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絕壁,瀑布而下,空谷傳響──“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于這動人心弦的最強音上。(傅經(jīng)順)
- 送張諫議漢庭從事五人來,回首疆場獨未回。今日送君魂斷處,寒云寥落數(shù)株梅。
- 寄蔣攸縣礪二首湘山越嶺縱懷歸,可廢當年靡鹽詩。府主甚賢賓得士,豈憂磨磷涅能緇。
- 病起稚金敷新涼,老火灺殘濁。桃枝暖淟涊,散發(fā)曦曉捉。煩痾脫然愈,靜若遺身覺。移榻欹獨眠,欣佳恐難數(shù)。
- 莫思歸/拋球樂花滿名園酒滿觴。且開笑口對秾芳。秋千風暖鸞釵亸,綺陌春深翠袖香。莫惜黃金貴,日日須教貰酒嘗。
- 和朱世同韻道義誰人似乃翁,有兒如子豈憂窮。自應便享千鐘養(yǎng),不謂今猶四壁空。好遣江山歸筆下,莫將荊棘置胸中。詩書儻不辭勤苦,衣繡何難繼祖風。
- 東偏小室去日最遠每逃暑之地戲作五字肅肅檐陰轉,泠泠筧水鳴。高墉日氣遠,方簟午風清。渴愛餐漿美,慵便葛屨輕。新秋忽在眼,結束問山程。
- 題李磐庵西潛圖何人意行山水重,草木驚笑來天風。茅檐雞飛犬升屋,屐聲疾奏鄰家翁。逢迎初非乃翁事,盆盎凈潔求無同。一犁春雨飽膏沐,千頃秋日加曈曨。恭惟耕稼我自出,敢與造物論豐兇。樹間井亦頗寒冽,門前石不煩磨礲。愿公藉石飲此水,鴨豬肥大牛羊豐。杖藜吾父坐吾祖,日望四海寬租庸。太平果在放船手,眩詩與畫當無窮。
- 廣福寺老去丹心在,愁來酒興深。江山遺古意,云水淡秋容。落日孤村笛,微風遠寺鐘。平生善知識,卻憶妙高峰。
- 和諸君野舟之作當年亦自一蓑閒,百丈孤牽夜泝?yōu)?。乘海安歸如此險,臨河不濟美哉瀾。五湖月暗收綸臥,七澤云移倚柁看。豈是淪胥惜援手,瞿塘回首上天難。
-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年齒垂垂,須發(fā)絲絲。月寒無影樹,春在未萌枝。得失折肱塞人馬,輸贏爛柯樵子棋。示現(xiàn)威儀而不起滅盡之定,不由心念而自然圓明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