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東溪還湖中作
東嶺新別處,數(shù)猿叫空林。
昔游有初跡,此路還獨尋。
幽興方在往,歸懷復(fù)為今。
云峰勞前意,湖水成遠(yuǎn)心。
望望已超越,坐鳴舟中琴。
注釋
全唐詩:卷256_6
尋東溪還湖中作問答
問:《尋東溪還湖中作》的作者是誰?
答:尋東溪還湖中作的作者是劉昚虛
問:尋東溪還湖中作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尋東溪還湖中作是唐代的作品
問: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 出自 唐代劉昚虛的《尋東溪還湖中作》
問: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 的下一句是 東嶺新別處,數(shù)猿叫空林。
問:出自劉昚虛的名句有哪些?
答:劉昚虛名句大全
- 李評事公進(jìn)示文集因贈之風(fēng)雅不墜地,五言始君先。希微嘉會章,杳冥河梁篇。理蔓語無枝,言一意則千。往來更后人,澆蕩醨前源。傾筐實不收,樸樕華爭繁。大教護(hù)微旨,哲人生令孫。高飆激頹波,坐使橫流翻。昔日越重阻,側(cè)聆滄海傳。逮茲覿清揚(yáng),幸睹青瑯編。泠泠中山醇,片片昆丘璠。一杯有余味,再覽增光鮮。對寶人皆鑒,握鞶良自妍。吾其告先師,六義今還全。
- 陳綠云先生之像贊瞻師之明,寒空片月。知師之心,紅爐點雪。聞師之德,冰清玉潔。見師之跡,霜炎冰熱。師之一言,斬釘截鐵。師之一行,殺人見血。風(fēng)月情懷,松筠志節(jié)。道法陸沉,玄徒瓦裂。師領(lǐng)郡檄,雷轟電掣。冠冕洞宮,興大施設(shè)。輪輿楩楠,陶埏坯甈。麗以粉奐,飾以藻楶。不逾年間,滄江貫折。度五神足,霞裙森列。方有倫緒,闬閭洽悅。胡為云鶴,奄歸帝闕。溪山失翠,猿鳥悽切。散詞玉祠,柏子一爇。追慕替絢,使我哽咽。
- 一春四十日天氣未佳花事行復(fù)已矣太息成吟積翠林塘十畝陰,雨中不覺變流音。江山萬里登樓眼,宇宙千年隱幾心。有客不來還日暮,掩書無語自春深。倚闌欲數(shù)排檐竹,故故飛花點袖襟。
- 田家樂稻穗堆場谷滿車,家家雞犬更桑麻。漫栽木槿成籬落,已得清陰又得花。
- 上古之什補(bǔ)亡訓(xùn)傳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十月之郊,造公室也。君子居公室,當(dāng)思布德行化焉。)十月之郊,群木肇生。陽潛地中,舒達(dá)句萌。曀其蔚兮,不可以游息。乃熂蒺藜,乃夷荊棘,乃繇彼曲直,匠氏度思。登斧以時,澤梁蓁蓁。無或夭枝,有巨根蒂。生混茫際,呼吸群籟。萬人揮斤,坎坎有厲。陸遷水濟(jì),百力殫弊。審方面勢,姑博其制,作為公室。公室既成,御燥濕風(fēng)日。棟之斯厚,榱之斯密。如翼于飛,如鱗櫛比??澮灾苘?。墄以崇階。俯而望之,矗與云齊。石肅砆石肅砆,藻井旋題。丹素之燝兮,椒桂之馥兮。高閣高閣,珠綴結(jié)絡(luò)。金鋪爛若,不集于鳥雀。繪事告畢,賓筵秩秩,乃命旨酒琴瑟。琴瑟在堂,莫不靜謐。周環(huán)掩辟,仰不漏日。冬日嚴(yán)凝。言納其陽,和風(fēng)載升。夏日郁蒸,言用于陰,涼風(fēng)颯興。有匪君子,自賢不已,乃夢乘舟,乃夢乘車。夢人占之,更爽其居。炎炎則移,皎皎則虧。木實之繁兮,明年息枝。爰處若思,胡寧不爾思。
- 訪別成獻(xiàn)甫經(jīng)歷時新拜西臺御史之命二首江上秋風(fēng)吹繡衣,客槎西上渺天涯。得為李御平生愿,一識荊州是別時。柏署行分秦地月,棠陰好在召南詩。日邊消息長安近,儜聽朝趨上玉墀。
- 入少城嚴(yán)城槌鼓暝陰催,劍棧歸來第幾回。喘汗老兵迎馬報,燕王宮裹海棠開。
- 會同年共樂臺蘭省三千士,莆陽十五人。此時鄉(xiāng)曲會,異日廟堂身。名塞乾坤隘,恩沾雨露新。天邊三雁遠(yuǎn),回首獨凝神。
- 逍遙詠逍遙我命在玄穹,鶴宿霞棲景致中。自得安宋兼養(yǎng)道,更將利益屏群雄。淵深引古知今用,劈斫區(qū)分盡可通。和暢五音從豁達(dá),乾坤之內(nèi)靄溟蒙。
- 讀白耷山人詩人謂狂生本不狂,漆身吞炭事何常?亂余賓客搜亡命,赦后英雄恥故鄉(xiāng)。寶劍塵封三尺水,麻鞵寒踏九州霜。隨身一掬瀾翻淚,不哭窮途哭戰(zhàn)場。
- 坐想鼎來門下士,爭雄盡吐腹中奇——— 楊簡臨安張帥生辰詩
- 剖蚌得珠難,揚(yáng)沙見金少——— 黃庭堅和冕仲觀試進(jìn)進(jìn)士
- 子產(chǎn)之意徒洋洋,庚氏之呼可策策——— 白玉蟾觀魚歌
- 騷騷從何來,高樹暗淅瀝——— 方回秋夜聽雨
- 如今小寓咸陽市,有口何曾問花事——— 楊萬里買菊
- 十日不滿匹,鬢蓬亂若絲。——— 李白贈裴司馬
- 便雨隔云疏暫分?jǐn)y,也時展丹青,見伊一見——— 高觀國洞仙歌(題真)
- 忠謀扶日上,切諫挽天回——— 度正送挽監(jiān)簿游子正詩
- 月晃銀河淡,庭空珠露濕,天闊玉繩低——— 湯舜民【商調(diào)】知秋令 秋夜
- 老病思?xì)w真暫寓,功名如幻終何得。——— 蘇軾與葉淳老、侯敦夫、張秉道同相視新河,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