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原題】:
正冬御殿上壽樂章八首其七賜群臣第三盞酒宮懸作正安之曲
景德中朝會十四問答
問:《景德中朝會十四》的作者是誰?
答:景德中朝會十四的作者是楊億
問:景德中朝會十四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景德中朝會十四是宋代的作品
問:酒以成禮,樂以侑食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酒以成禮,樂以侑食 出自 宋代楊億的《景德中朝會十四》
問:酒以成禮,樂以侑食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酒以成禮,樂以侑食 的下一句是 露湛朝陽,星環(huán)紫極。
問:出自楊億的名句有哪些?
答:楊億名句大全
- 夜歸逐勝移朝宴,留歡放晚衙。賓寮多謝客,起從半?yún)峭?。到處銷春景,歸時及月華。城陰一道直,燭焰兩行斜。東吹先催柳,南霜不殺花。皋橋夜沽酒,燈火是誰家?
- 送邵文伯歸溧陽盍簪異縣亦三年,浮木逢龜信偶然。忙里計筒長遺客,靜中酒戶不妨禪。酸寒溧導君今似,枯槁湘原我自憐。別后彈冠應不免,著鞭莫遣祖生先。
- 自入南與二陸丈游知其為侍郎族也小陸丈除欽屈指江山好,南中古晉康。龍潛開王氣,燕寢貯清香。恩數(shù)優(yōu)新守,君王奉太皇。政成歸奏最,小陸亦為郎。
- 睡起述興功用今年百倍加,圃中添就好生涯。大於榿樹夜合樹,肥似桃花巴攬花。煮酒未嘗先問日,裌衣初制渭裁紗。起來不是貪眠在,齋后僧憐未瀹茶。
- 納火禮祀大辰十二首[姑洗為羽]明明我后,重祭欽祠。有司肅事,式薦晨備。禮惟其稱,物惟其時。神之聽之,福祿來為。
- 曾國藩誡子書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業(yè)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nèi)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zhì)鬼神。人無一內(nèi)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熳銓捚?,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恢骶磩t身強。內(nèi)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則身強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既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shù)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nóng)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shù)石之粟數(shù)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yè),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見識。為天下計,則必已饑已溺,一夫不獲,引為余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 〈怂臈l為余數(shù)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并傳之于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 又作散愁說窮不人信,欲說更何為。日永書腸覺,霜濃病骨知?!跫冶鴿⒑螅唤^廩空時。頭白風塵境,消磨尚有詩。
- 與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知君此去便歸耕,笑指孤舟一葉輕。待向三茅乞靈雨,半篙流水送君行。
- 好事近·梅片作團飛標簽:思念梅片作團飛,雨外柳絲金濕??妥佣膛駸o據(jù),倚長風掛席。回頭流水小橋東,煙掃畫樓出。樓上有人凝佇,似舊家曾識。
- 雨中花慢宴闕花倚欄郊外花,乍別芳姿,醉登長陌。漸覺聯(lián)綿離緒,淡薄秋色。寶馬頻嘶,寒蟬晚、正傷行客。念少年蹤跡。風流聲價,淚珠偷滴。從前與、花朋花侶,鎮(zhèn)賞畫樓瑤花。今夜里、清風明月,水村山驛。往事悠悠似夢,新愁苒苒如織。斷腸望極。重逢何處,暮云凝碧。
- 當年約住藍橋。——— 元好問柳梢青
- 裳綵親闈稱雅壽,弩蘭鄉(xiāng)縣壯前驅(qū)——— 宋祁送齊殿丞監(jiān)縉云軍
- 索居牢落動關(guān)心,但覺匆匆歲月侵——— 周弼山居春晚
- 盡攜天壤徒,浩唱羲皇言——— 陸龜蒙奉和襲美太湖詩二十首石板
- 雅志在扶世,來佐紫宸游——— 王之道水調(diào)歌頭(趙帥圣用生日)
- 往還得隱逸,談笑皆舊故——— 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
- 邂逅都城一笑休,卻來萬里共羈游——— 李流謙別趙惟直
- 白日間、猶教可,夜更深、無處潛藏——— 佚名錦堂春 此下原有神光燦修行之士一首未注名
- 十里歸來同小愒,一鞭南去不逾時——— 王之道永豐道上阻水
- 耕夫夾道看長官,百錢贈汝聊旌勸——— 李揆行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