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夜起
舟人水鳥兩同夢,大魚驚竄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獨(dú)形影相嬉娛。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掛柳看懸蛛。
此生忽忽憂患里,清境過眼能須臾。
雞鳴鐘動百鳥散,船頭擊鼓還相呼。
翻譯和注釋
譯文
微風(fēng)吹拂著湖中的菰蒲,沙沙作響;滿開艙門查看是否下雨,卻見到湖中灑滿了銀色的月光。
船工和水鳥都已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一條大魚受驚逃竄,仿佛奔跑的野狐。
夜深了,人與物都靜悄悄地,只剩下我獨(dú)站船頭,與鐘己的影子互相嬉娛。
潮水悄悄地上漲,那低咽的聲息,恍如蚯蚓蠕動;明月懸掛在岸邊的柳條上,猶如蜘蛛懸掛在交織的蛛網(wǎng)。
我這一生都在失意恍惚中,這清麗的境界,也只能此時(shí)欣賞,轉(zhuǎn)眼就會過去。
雞鳴聲和晨鐘聲里,百鳥散去,只有船頭的鼓音與之呼應(yīng)。
注釋
蕭蕭:象聲詞。常形容馬叫聲、風(fēng)雨聲、流水聲、草木搖落聲、樂器聲等。
菰(gū)蒲:茭白和菖蒲,均為淺水植物。
“開門”句:詩人初聽到風(fēng)吹菰蒲之聲,誤以為是雨,誰知開門視之,竟是月光灑滿了湖面的景象。
“舟人”句:意謂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鳥均已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
驚竄:受驚而逃竄。
渚:水邊。
吊:憐憫。
寒蚓:即蚯蚓。
“落月”句:意謂柳樹如蛛網(wǎng),落月如蜘蛛。
忽忽:失意恍惚狀。
能須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雞鳴鐘動:指天已拂曉。
擊鼓:開船時(shí)滿鼓招呼。
舟中夜起問答
問:《舟中夜起》的作者是誰?
答:舟中夜起的作者是蘇軾
問:舟中夜起是哪個(gè)朝代的詩文?
答:舟中夜起是宋代的作品
問:微風(fēng)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微風(fēng)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 出自 宋代蘇軾的《舟中夜起》
問:微風(fēng)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微風(fēng)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 的下一句是 舟人水鳥兩同夢,大魚驚竄如奔狐。
問:出自蘇軾的名句有哪些?
答:蘇軾名句大全
舟中夜起賞析
這是一個(gè)極美的夜境?!拔L(fēng)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詩人在舟中聽到外面微風(fēng)吹拂水草的聲響,以為湖面上下起了蒙蒙細(xì)雨,于是,推開船門,去欣賞雨景,然而,看到的卻是滿湖月色,波光粼粼。這是詩人起首二句描繪的境界。它不但巧妙地點(diǎn)出了 “舟中夜起”之題,而且,寫出了詩人的幻覺。這種手法,前人也曾使用過,如唐人釋無可 《秋寄從兄島》云: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但蘇軾此二句,似比唐人之句更為成功。
自“舟人水鳥”至“落月掛柳”六句,詩人描繪了舟中夜起后所觀賞到的美麗畫圖, 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懷。此六句可分三層,兩句一折, 寫出了 “靜”、“獨(dú)”、“冷”三種心境。
“舟人水鳥”兩句,詩人以動靜相襯的手法,著重描繪夜境之靜:此時(shí),舟人、水鳥都已進(jìn)入了夢境, 只有大魚驚竄激起的水波聲。這魚聲在靜夜里格外響亮, 以致使詩人誤以為是一只狐貍在草叢中驚竄而去。將 “大魚”誤作為“奔狐”,其中暗伏著將滿是月華的湖面誤作月光照耀下的草地,這是自“開門看雨月滿湖”之后的又一次幻覺, 它是暗伏著的, 不易為人查覺。這境界,如夢如幻、極遠(yuǎn)極近、極奇極美, “靜”字為其魂魄。詩人之所以如此喜愛這萬籟俱寂的夜境,這需要多少了解一點(diǎn)兒蘇軾當(dāng)時(shí)的心情。蘇軾早年曾“奮厲有當(dāng)世志”,但二十余年仕宦生涯的體驗(yàn),使他對之產(chǎn)生了厭惡情緒,官場上的爾虞我詐與詩人“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的天性格格不入,積極入世的進(jìn)取精神與詩人自身的“野性”始終處于尖銳的矛盾之中。詩人曾說自己是: “塵容已似服轅駒, 野性猶同縱壑魚”( 《游廬山次韻章傳道》), 就正是這一矛盾的形象寫照。
蘇東坡既不能真正歸隱,丟棄自己 “致君堯舜”的本來志向, 又難以忍受污濁的官場生活,這就使他常常要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慰藉?!耙股钊宋锊幌喙埽要?dú)形影相嬉娛”的深層蘊(yùn)涵也正在于此。白天,“舉手搖足,輒有法禁”,那是 “野性”的囚牢,人性的桎梏,而現(xiàn)在,在這個(gè)靜靜的夜色里, 只有自己面對滿湖的月光、驚竄的大魚, 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形影互相嬉娛, 這是 “野性”的解脫,是駿馬的脫羈,詩人手舞足蹈, 陶然醉之了。此二句“獨(dú)”字為眼,不僅寫出此時(shí)此際之獨(dú),而且從潛意識上講,蘇軾一生獨(dú)立危行, “一肚皮不合時(shí)宜”,也正是一種人生的孤獨(dú),是一種時(shí)代先覺者的孤獨(dú)。“獨(dú)”字承上, 深化了 “靜”界。
詩人由 “靜”至 “獨(dú)”,總體來說,是陶醉自然,物我同一的境界,是一種愉悅的審美境界。然而,詩人是不能完全忘卻塵世的,對人生、社會問題的深深思索, 會突然閃過心頭。于是, 詩人的心境轉(zhuǎn)至 “冷”字, 詩人面前的絕妙夜景也變得冷氣襲人了: “暗潮生渚吊寒蚓, 落月掛柳看懸蛛”。來自洲渚邊的潮水在暗漲,其聲幽幽咽咽,有如寒蚓蠕動的聲音;掛在柳條之下的落月, 猶如懸在絲端的蜘蛛。詩人使用 “暗潮”、“寒蚓”、“落月”、“懸蛛”這些充滿暗色寒覺的意象,既進(jìn)一步為這幅舟湖夜色圖添畫數(shù)筆, 又象征和暗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苦悶, 為下一段的議論作了渲染鋪墊。
最后一部分,詩人以議論抒情作結(jié)。詩人想到,良辰美景,轉(zhuǎn)瞬即逝,天明之后,又要開始那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你聽: 在雞鳴聲和晨鐘聲的合奏里,夜里伴我度過了一個(gè)美好夜晚的百鳥都散去了,只有船頭的鼓音與之呼應(yīng)。蘇軾此處用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中的 “猿鳴鐘動不知曙”句, 反其意, 寫自己對夜色清境的留戀, 暗示對白日 “忽忽憂患”生活的厭惡。
- 代梁總挽鄭舜舉侍郎四首九重虛己竚論思,千載風(fēng)云彼一時(shí)。貝錦誰為當(dāng)日事,解招空賦昔人詩。
- 胡帥見和用韻再寄挾書游北闕,發(fā)策列東堂。遽駭豺狼怒,因潛虎豹章。已應(yīng)長寂寞,無復(fù)變軒昂。公若登臺輔,平生或不忘。
- 送劉晉卿草黃木脫何所適,使我感嘆生百疾。天驥屢為駑駘笑,良玉空遭碔砆黜。少年壯志思絕塵,只今作計(jì)常后人。明堂巨棟吾何有,護(hù)竹養(yǎng)花甘隱淪。
- 山中貽崔六琪華恍惚登高嶺,裴回看落日。遙想仲長園,如親幼安室。春渚菖蒲登,山中撥谷鳴。相思不道遠(yuǎn),太息未知情。意君來此地,時(shí)復(fù)疏林薄。中夜掃閑門,迎晨閉菌閣。屣履清池上,家童奉信歸。憂隨落花散,目送歸云飛。故交在天末,心知復(fù)千里。無人暫往來,獨(dú)作中林士。
- 競渡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自經(jīng)放逐來憔粹,能校靈均死幾多?
- 暮秋山行疲馬臥長坡,夕陽下通津。山風(fēng)吹空林,颯颯如有人。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千念集暮節(jié),萬籟悲蕭晨。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況在遠(yuǎn)行客,自然多苦辛。
- 胡笳曲四拍黃河北岸海西軍,翻身向天仰射云。胡馬長鳴不知數(shù),衣冠南渡多崩奔。山木慘慘天欲雨,前有毒蛇后猛虎。欲問長安無使來,終日戚戚忍羈旅。
- 題趙循老立齋是身猶廈屋,下棟乃上宇。一旦賀燕雀,千關(guān)庇風(fēng)雨。輪奐易翬飛,難致礎(chǔ)上柱?;搁阂灰灾玻蔚谌f厥戶。尼父早志學(xué),更加歲十五。生知幼至壯,始以此自許。父師宿培壅,忍作籧篨俯。貞固軀峙干,幸不夷左股。立斯以行斯,萬里在接武。務(wù)本果焉賴,腸書飽撐拄。
- 道傍殘火溫酒有作陰崖沖雪寒膚裂,野路燃薪春意回。旋暖提壺傾濁酒,陶然絕勝夜堂杯。
- 答微之見寄 時(shí)在郡樓對雪。可憐風(fēng)雪浙東西,先數(shù)余杭次會稽。禹廟未勝天竺寺,錢湖不羨若耶溪。擺塵野鶴春毛暖,拍水沙鷗濕翅低。更對雪樓君愛否,紅欄碧甃點(diǎn)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