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七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踰 同:逾)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p>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p>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注釋
孔子說:“我大約十五歲志于學習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認真研究歷史,用心學習《詩》、《禮》、《書》等文化。三十歲時,我的學說已經建立了基礎,我也可以以我的學說立身于社會。四十歲時,我已知道我的學說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雖聽到各種議論,也不疑惑動搖。五十歲時,我已經明白道就是天。同時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給我的使命就是修道、傳道。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話,就能準確的理解,并能辨別判斷他的話正確與否。如果他的話有錯誤,我也知道他的話錯在什么地方,為什么錯。而我的判斷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別人提出的問題,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歲時,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與我同在,天與我合一。因此能隨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規(guī)矩、法則?!?/p>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來做枕頭,這樣做我很快樂。用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貴,這對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關心)。”
敝緼袍:敝,破壞義??A,亂絮。古無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稱綿,如今之絲綿
狐貉:以狐貉之皮為裘,裘之貴者。
其由也與:《檀弓》,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yǎng),死無以為禮也?!薄都艺Z》:子路為親負米。則衣敝緼袍乃實況,非設辭。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衛(wèi)風?雄雉》之詩。忮,害義。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傷之心也。求,貪義。恥己之無而欲求取于人。臧,善義。若能不忮不求,則何為而不善?
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引詩以美子路,子路終身誦之。是以一善沽沾自喜,將不復于道更求進,故孔子復言此以警之?;蛘f:不忮不求以下當別為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組狐貉之對立來,分章則義不見,今不從。
先生說:“穿著破舊的綿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為恥辱的,只有由了吧!”“《詩經》上說不忮刻,不貪求,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聽了,從此常誦止此詩。先生說:“這樣又何夠算好呀。”
子貢問怎樣培養(yǎng)仁德??鬃诱f:“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我們住在這個國家里,就要敬奉那些賢能的大夫,結交那些仁德的士人?!?/p>
“為仁”,培養(yǎng)仁德,修煉仁德。子貢問如何培養(yǎng)仁德,孔子回答怎樣做事。敬奉賢德的大夫,結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仁德,人的才德,是經過磨礪熏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為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經過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個是為了培養(yǎng)仁德,一個是為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為仁。做事須要鋒利的工具,培養(yǎng)仁德須要敬奉結交賢德之人;有了鋒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學習賢人的機會就能培養(yǎng)仁德。
此文明確地告訴人們,培養(yǎng)仁德必須深入社會進行磨礪,以謙恭的態(tài)度尊重賢德之人,以真誠的行動結交仁德之士,有了這樣的機會和環(huán)境,就能成功地修煉仁德。
注釋:(1)“善其事”,做好他的工作?!吧啤保龊??!笆隆?,工作。(2)“利”,磨鋒利?!捌鳌保ぞ?。(3)“事其大夫賢者”,“事”,敬奉?!坝选?,結交朋友。
子貢問孔子說:“全鄉(xiāng)人都喜歡、贊揚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xiāng)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xiāng)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xiāng)的壞人都厭惡他?!?/p>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哪個更強些?”子貢答道,“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能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笨鬃诱f,“你確實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p>
論語七則問答
問:《論語七則》的作者是誰?
答:論語七則的作者是佚名
問:論語七則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論語七則是先秦的作品
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出自 先秦佚名的《論語七則》
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的下一句是 ”(踰 同:逾)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問: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
答:佚名名句大全
- 呈王侍郎昆仲二首先契今余幾,交情不易論。疇能逾薄俗,未肯棄衰門??钗也?,仰懷公弟昆。自知真瓦礫,那得并玙璠。誰謂長江遠,茲來匹馬左。匪因窮附達,政以曲能敦。遺愛凄其久,高風凜若存。青云看星聚,白發(fā)對鴒原。
- 瑞鶴仙百年如夢蝶。嘆古往今來,多少豪杰。圖王霸業(yè)。謾得漁樵,一場閑說。秦宮漢闕。今只有狐蹤兔穴。想榮華秉燭當風,富貴似湯澆雪。省也,損身薄利害己,虛名卻如吳越。隨緣養(yǎng)拙。柴門掩,是非絕。向午窗容膝,小溪垂釣,坐對云山萬疊。夜橫琴,伴我知音,碧天皓月。
- 送呂向補闕西岳勒碑圣作西山頌,君其出使年。勒碑懸日月,驅傳接云煙。寒盡函關路,春歸洛水邊。別離能幾許,朝暮玉墀前。
- 獻新安于尚書九土雄師竟若何,未如良牧與天和。月留清俸資家少,歲計陰功及物多。四野綠云籠稼穡,千山明月靜干戈。行人耳滿新安事,盡是無愁父老歌。
- 送辨聰上人還廣陵莫學休公學遠公,了心須與我心同。隋家古柳數株在,看取人間萬事空。
- 送盧少府赴延陵問君從宦所,何日府中趨。遙指金陵縣,青山天一隅。行人懷寸祿,小吏獻新圖。北固波濤險,南天風俗殊。春江連橘柚,晚景媚菰蒲。漠漠花生渚,亭亭云過湖。灘沙映村火,水霧斂檣烏?;厥讝|門路,鄉(xiāng)書不可無。
- 贈劉琨詩二十首 十七先民頤意。潛山隱幾。仰熙丹崖。俯澡綠水。無求于和。自附眾美??犊谯櫋S欣⒏咧?。
- 依韻奉和司徒侍中辛亥二月十五日去去春光鳥翼過,云陰風惡更相和。屢探花信猶全閟。擬借鶯聲肯暫那。鈴吏事來須緩報,相公賓退正閑哦。九旬已是中分了,詩酒萬宜并一科。
- 又和后九首康術鷹眼不化,處仲蜂目亦露。我自有觀人訣,汝勿為相祖誤。
- 桃源行送友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家傍流水多桃花。桃花兩邊種來久,流水一通何時有。垂條落蕊暗春風,夾岸芳菲至山口。歲歲年年能寂寥,林下青苔日為厚。時有仙鳥來銜花,曾無世人此攜手??蓱z不知若為名,君往從之多所更。古驛荒橋平路盡,崩湍怪石小溪行。相見維舟登覽處,紅堤綠岸宛然成。多君此去從仙隱,令人晚節(jié)悔營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