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靖安宅里,韋叢天天面對著窗前碧柳;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落紅滿地。
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里人思念著出門在外的親人,出門在外的人一樣也思念著家中的親人。
注釋
望驛臺:在今四川廣元。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
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撲地:遍地。
春光:一作“春風”。
居人:家中的人。詩中指元稹的妻子??停撼鲩T在外的人。指元稹。
望驛臺 三月三十日問答
問:《望驛臺 三月三十日》的作者是誰?
答:望驛臺 三月三十日的作者是白居易
問:望驛臺 三月三十日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望驛臺 三月三十日是唐代的作品
問: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出自 唐代白居易的《望驛臺 三月三十日》
問: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的下一句是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問:出自白居易的名句有哪些?
答:白居易名句大全
望驛臺 三月三十日賞析
元稹《望驛臺》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臺。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
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乃詩人懸揣之辭。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待他重聚,而現(xiàn)在竟無法實現(xiàn),悵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詩更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當窗柳”,元稹宅在長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韋叢此時就住在那里,寫其宅自見其人?!爱敶傲币饧磻讶?。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絕之意。我們從這詩句里,依稀看見韋叢天天守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的情景,她對丈夫懷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驛臺前撲地花”,自然是寫元稹。春意闌珊,落紅滿地。他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聯(lián)想,也很饒詩情。三句“兩處春光同日盡”,更是好句。“盡”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它含有春光盡矣、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按汗馔毡M”,也就是兩人預期的歡聚落空了。這樣,就自然導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來,思念決不限此一日,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里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
詩的中心是一個“思”字。全詩緊扣思字,含蓄地、層層深入地展開。首句“當窗柳”,傳出閨中綺思,次用“撲地花”,寫出驛旅苦思。這兩句都通過形象以傳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見。三句推進一層,寫出了三月三十日這個特定時日由希望轉(zhuǎn)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盡”三字出之,頗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進一層,含蓄變成了爆發(fā),直點“思”字,而且迭用兩個思字,將前三句都綰合起來,點明詩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詩詩格與原作一樣,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詩不同,下筆便用對句,且對仗工穩(wěn)。不僅具有形式整飭之美,且加強了表達力量。因為,在內(nèi)容上,這兩句是賅舉雙方,用了對句,則見雙方感情同等深摯,相思同樣纏綿,形式與內(nèi)容和諧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對起散收,章法于嚴謹中有變化,也就增加了詩的聲情之美。
?。ㄙ嚌h屏)
- 江上四首山頭斫竹下作竿,系鉤沉水坐岸觀。餌微水濁魚不干。棲遲終日或有得,歸去猶可妻子歡。
- 賜樞密院樓炤聯(lián)念邦家歷萬幾,幸卿相與久維持。孜孜廣道諏詢處,蹇蹇封章納誨時。半世奇勛惟我重,一生忠節(jié)自天知。南歸奚事將為贈,金石詩篇壯羽儀。
- 偶成簡任肅齋教論百歲光陰一轉(zhuǎn)蓬,晚年不與少年同。事因錯處人方省,詩到窮時句始工。獻賦未逢楊得意,鄰才難遇杜司空。有時追憶升平事,猶道繁華是夢中。
- 紅林擒近·壽詞·滿路花三萬六千頃,玉壺天地寒。庾嶺封的皪,淇園折瑯玕。漠漠梨花爛漫,紛紛柳絮飛殘。直疑潢潦驚翻,斜風溯狂瀾。對此頻勝賞,一醉飽清歡。呼童翦韭,和冰先薦春盤。怕東風吹散,留尊待月,倚闌莫惜今夜看。
-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落花三月雨,殘夢五更鐘。聲色俱銷盡,玄關又一重。
- 頌古二十五首趙州吃茶去,毒蛇橫古路。踏著乃知非,佛也不堪做。
- 浣溪沙(題馀干傳舍)畫楯朱欄繞碧山。平湖徒倚水云寬。人家楊柳帶汀灣。目力已隨飛鳥盡,機心還逐白鷗閑。蕭蕭微雨晚來寒。
- 茱萸茶城郭千山隘,晨昏二氣并。乍如冰底宿,忽似甑中行。蚯蚓方雄長,茱萸可捍城。龍團寧小忍,味味且同傾。
- 鷓鴣天滿池荷葉動秋風。
- 題崔常侍濟上別墅求榮爭寵任紛紛,脫葉金貂只有君。散員疏去未為貴,小邑陶休何足云。山色好當晴后見,泉聲宜向醉中聞。主人憶爾爾知否,拋卻青云歸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