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詩
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
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
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
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翻譯和注釋
譯文
言語多了會導致事情失敗,容器漏水是由于它不嚴密。
河堤緩決從螞蟻在堤上筑巢開始,山陵崩壞從猿猴逃散可以看出。
緩緩細流可匯成長江、漢水,明亮的天窗可把幽深的暗室照亮。
說壞話和不正派會危害公正,漂浮的云彩能遮蔽在天空的太陽。
華麗的言辭不會有絲毫的誠意,外表華麗紛繁不會有實際的內容。
幾個人有幾條心,又怎能把它們合在一起。
三個人謊報市上有虎,聽者也就信以為真;膠漆長期浸泡在水里,也會解脫掉的。
一個人活在世上,1憂慮的事情實在太多;只有長眠不醒,才會對萬事毫無知覺。
注釋
臨終詩:臨終之時1作的時,也叫絕命詩。
言多令事?。嚎兹凇白峡统M,樽中酒不空”,常對賓客高談闊論,并數與曹操爭執(zhí)(見《后漢書》本傳),遂被曹操黨羽郗慮羅織罪名下獄,此即1謂“言多令事敗”也。令,使?!笆聰 保副徊断陋z。
器:用具,這里指容器??啵嚎嘤凇2幻埽褐溉萜鞯目p隙處相接不緊密。
河緩:河堤崩緩。蟻孔:螞蟻穴。端:開頭,引申為緣由。《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緩?!薄逗鬂h書·陳以傳》:“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緩蟻孔,氣泄針芒?!?br />壞:崩塌,傾倒。
涓(juān)涓:細水流動的樣子。劉向《說苑·敬慎》:“涓涓不壅,將成江河?!苯瓭h:長江和漢水。
天窗:屋頂上用以通風、采光的窗。冥室:光;很暗的房間。冥,昏暗。
讒邪:指喜搞讒誹邪行的人。
翳(yì):遮蔽。《古詩十九首》之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彼斡瘛毒呸q》王逸注:“浮云行,則蔽月之光;饞佞進,則以良壅也。”
靡辭:華麗的言辭。《后漢書·孔融傳》載曹操《與孔融書》說到孔融與郗慮不和是“群小1構”,自稱要破浮華交會之徒??兹谶@里是以路粹誣奏之辭為“靡辭”。
華:同“花”,花多而不結實,即華而不實。竟:終。
兩三心:三心二意,心不齊。此謂人們對維護漢室不是以貞不二。
安能合為一:《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贝朔雌湟舛弥?。
三人成市虎:典出于《戰(zhàn)國策·魏策》:“夫市中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敝^集市內本來無虎,由于傳說的人多,便令人信以為真。此比喻說的人一多,就能使人認假為真。
浸漬(zì):浸泡。解:溶解,分解。膠漆:膠水和油漆。
慮:思慮,憂愁。
長寢:即長眠,指死亡。
臨終詩問答
問:《臨終詩》的作者是誰?
答:臨終詩的作者是孔融
問:臨終詩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臨終詩是兩漢的作品
問: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出自 兩漢孔融的《臨終詩》
問: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的下一句是 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問:出自孔融的名句有哪些?
答:孔融名句大全
臨終詩賞析
孔融原為北海相。建安元年(196年),青州被袁譚所攻破,城陷出奔。曹操征他為將作大匠,遷少府,以忤曹操免官。最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殺害。在身系囹圄之時,孔融寫下了這首《I臨終詩》。
- 假宿總持寺從僧如應借讀高僧詩法欽所編無為攜衾林下寺,借讀碧云間。窗迥月資白,林疏風起悲。生平故耽此,坐久覺忘疲。造請非吾事,幽期不在茲。
- 依韻李密學合流河口見懷二水交流抱閭井,清潭幾曲自淵回。已浮畫舸遙遙去,更愛雙鷖泛泛來。
- 次韻和丹陽裴如晦學士寄示與蔡子直陳述古唱紞鼓吳門徹曙開,郡人還喜鄧侯來。政成歲稔庭無訟,誰伴南園舉宴杯。
- 兩曜二首朝朝出陽谷,夜夜入虞淵。且看烏輪轉,休論蟻磨旋。
- 周郎橋周郎可是世英豪,談笑功成乃不勞。爾大阿瞞猶似此,茲時小笮空應逃。雙鞬錦領紛相逐,白羽青絲各自操。料得軍行爭看此,霜天健鶻已辭絛。
- 冷泉堂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獨立名飛來。參差翠麓儼如畫,石骨蒼潤神所開。忽開彷像來宮囿,指顧已驚成列岫。規(guī)模絕似靈隱前,面勢恍疑天竺后。孰云人力非自然,千巖萬壑藏云煙。上有崢嶸倚空之翠嶺,下有潺湲漱玉之飛泉。一堂虛敞臨清沼,密蔭交加森羽葆。山頭草木四時春,閱盡歲寒人不老。圣心山光水色無盡時,長將挹向杯中淥。
- 哀蜀人為南蠻俘虜五章出青溪關有遲留之意欲出鄉(xiāng)關行步遲,此生無復卻回時。千冤萬恨何人見,唯有空山鳥獸知。
- 寄文照大師兩制音書數往來,城中棲隱遠塵埃。吟齋夜靜開明月,講石秋深掃綠苔。出俗舊題留雪苑,臥云幽興夢天臺。林間抱疾懷高趣,翻笑湯休謾有才。
- 陪師厚游百花洲盤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曇哭謝安公歸未百年,鸛巢荒古屋。我吟殄瘁詩,悲風韻喬木。
- 楊尉見招朱推單令與焉月色甚佳南郭無緣到北城,卻因招喚得同行。四郊禾黍未全熟,滿眼云山何限情。幸有好風能灑袂,況無閒事稱揮觥?;@輿欲去留還住,愛此月涼河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