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簟席生涼,碧紗櫥帳,白日里閑眠醒來,枕邊輕風拂過。躺在床上聽聞向晚的衙門里沒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頭的幾卷書給看完了。
抓著腦袋吟誦起歸隱的詩句來,自己感到對功名利欲已經(jīng)沒多少興趣。假如有人問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過是一個愚字罷了。
注釋
南鄉(xiāng)子:詞牌名。
自述:題目一作《和楊元素》。
?。╠iàn):竹席。
碧:綠色。
紗廚:古人掛在床的木架子上,夏天用來避蚊蠅的紗帳。
一枕清風:是蘇軾非常喜歡用的意象。如“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br />晚衙:古時官署治事.一日兩次坐衙。早晨坐衙稱“早衙”,晚間坐衙稱“晚衙”。
歸歟:即歸去。據(jù)《論語·公冶長》載,孔子在陳國的時候,曾發(fā)“歸歟”的感嘆。
懶更疏:即懶散,不耐拘束。
使君:太守,此系作者自指。作者當時任徐州太守。
占得:擁有。
一味:所有,全部。
南鄉(xiāng)子·自述問答
問:《南鄉(xiāng)子·自述》的作者是誰?
答:南鄉(xiāng)子·自述的作者是蘇軾
問:南鄉(xiāng)子·自述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南鄉(xiāng)子·自述是宋代的作品
問:南鄉(xiāng)子·自述是什么體裁?
答:詞
問:涼簟碧紗廚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涼簟碧紗廚 出自 宋代蘇軾的《南鄉(xiāng)子·自述》
問:涼簟碧紗廚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涼簟碧紗廚 的下一句是 一枕清風晝睡馀。
問:出自蘇軾的名句有哪些?
答:蘇軾名句大全
南鄉(xiāng)子·自述賞析
此詞作于蘇軾徐州太守任上,時間在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之間。
上片寫初秋的黃昏,蘇軾在碧紗帳里一覺醒來,枕邊微涼的秋風也吹不盡濃濃的睡意,于是繼續(xù)躺在涼席之上,聽外面公堂一片寂靜,他知道這意味著今晚不用上堂處理公事了。這是一個清閑的黃昏?!耙徽砬屣L”是蘇軾比較喜歡用的一個詞組和意象,詩里多次用到。它把晚風吹拂下那種清爽而又舒暢的困意表達得淋漓盡致?!芭P聽”二字表現(xiàn)出蘇軾起床的慵懶和悠閑,也說明他早就料到今天“無一事”的狀況了。這里實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來嘆息公務繁忙,而蘇軾卻道“臥聽”“無一事”,一種超脫的感覺就上來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著看起了床頭的書卷。這里一個“盡”字,再次把這種悠閑無止境放大,拉長。
下片開始議論,“歸歟”二字直接點明了議論的主題,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與早日歸隱二者之間的矛盾?!白杂X”句表面上是一種自嘲,說自己對功名日漸疏懶,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竊喜,竊喜自己終于能夠看破功名,心無掛礙了。正是由于這種無掛礙的心態(tài),當別人問及“使君”的才學時,蘇軾才能通達、釋然而略帶自嘲地說自己是“占得人間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來,是否有才學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現(xiàn)在才看破功名,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個下片議論,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貶低自己,實際卻是在表達一種擺脫塵世功名束縛的愿望,同時也是在慶幸自己已經(jīng)慢慢擺脫了這些束縛。
- 謝陳詹山惠蠟梅歲晚相逢眼已明,一枝還復見高情。幽香不與江梅共,要與夫君鬭獨清。
- 雷潭寺憶昔登臨日,今經(jīng)二十年。崢嶸新棟宇,黼黻舊山川。魚響潭翻浪,鳥飛風送船。穴空龍已去,鱗爪跡依然。
- 奉和圣制送張說赴集賢院學士賜宴賦得虛字崇文德化洽,新殿集賢初。庸菲參高選,首濫承明廬。殊私光輔弼,榮送列簪裾。座引中廚饌,杯錫上尊馀。翠葉濃丹苑,晴空卷碧虛。忝同文史地,愿草登封書。
- 點絳唇(惠山夜月贈鼓琴者,時作流水弄。)弄繡嶺橫秋,玉螭吹暑迎涼氣。碧崖流水。流入春蔥指。半倚朱弦,微ED51連環(huán)珥。通深意。月明風細。分付知音耳。
- 秋景詣瑯琊精舍屢訪塵外跡,未窮幽賞情。高秋天景遠,始見山水清。上陟巖殿憩,暮看云壑平。蒼茫寒色起,迢遞晚鐘鳴。意有清夜戀,身為符守嬰。悟言緇衣子,蕭灑中林行。
- 又代薛肇明一首野水荒山寂寞濱,芳條弄色最關春。故將明艷凌霜雪,未怕青腰玉女嗔。
- 弱弱誰氏子弱弱誰氏子,鮮鮮一何姝。來奔富人家,妻與富人俱。嚴妝問夫子,我豈彼室如。夫子笑遣之,彼寧與汝都。升堂由阼階,德色溢以舒。親賓不敢笑,退語相唏吁。高堂聚群婢,唯諾相咨睢。家事忽不圖,顧指取自如。朝令拆柱薪,暮遣藩籬除。風雨半夜來,百黌生不虞。屋壓盜隨至,夫死別嫁夫。東鄰有淑子,惟不事鉛朱。端居待人求,正色不敷腴。清鏡見白發(fā),行媒不顧閭。不知愛妻人,取舍何異歟。
- 梅實青子累累薦幾何,眉顰齒軟怎消磨。可憐只識閑滋味,不道酸心事尚多。
- 聞永叔出守同州寄之冕旒高拱元元上,左右無非唯唯臣。獨以至公持國法,豈將孤直犯龍鱗。茱萸欲把人留楚,苜蓿方枯馬入秦。訪古尋碑可銷日,秋風原上足麒麟。
- 送宗上人歸閩頂笠遍參請,平生志甚勤。耳方離岳漠,眼已接閩云。宿嶺星辰近,流溪煙霧分。勸師早休歇,禪不在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