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靈已化作柳絮飄向天涯。春魂,春之精靈。
晶簾:水晶垂簾。
金衣:指黃鶯。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故國不知消失在何處,任憑小舟漂流,不知將飄向何處。故國,指明朝。
碧云猶疊舊山河:美麗的碧云,覆蓋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舊,卻已改朝換代。
月痕:月影,月光。
踏莎行·初春問答
問:《踏莎行·初春》的作者是誰?
答:踏莎行·初春的作者是徐燦
問:踏莎行·初春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踏莎行·初春是清代的作品
問: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 出自 清代徐燦的《踏莎行·初春》
問: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 的下一句是 晶簾宛轉(zhuǎn)為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
問:出自徐燦的名句有哪些?
答:徐燦名句大全
踏莎行·初春賞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八字寫初春景象,神貌畢至。這是春愁還遠(yuǎn)未滋生的時節(ji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騷人墨客準(zhǔn)備好了無數(shù)瑰麗的辭藻來謳歌美麗的春日,可徐燦筆下卻是一片蕭瑟傷情。“春魂已作天涯絮”,“春魂”寫其悲涼,“天涯絮”則隱隱逗出“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之感,其實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晶簾宛轉(zhuǎn)為誰垂”之疑惑、“金衣(即黃鶯——作者按)飛上櫻桃樹”之跌宕就別有意味,預(yù)示著在詞人的心中,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初春。
故國淪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應(yīng)該選擇“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隱《安定城樓》)之路,可是那一葉扁舟又在哪里。趙宋遺民張炎曾寫道“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甘州》)的凄惻詞句,而徐燦面對的仍然是那一輪夕陽,天上碧云,層層疊疊,依稀做出舊日山河的模樣,那無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處,免得清晰的呈現(xiàn)出殘山剩水,令人痛傷!這就是徐燦筆下的初春。
詞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帶景,章法井然,筆致蘊(yùn)藉,傳達(dá)出沉郁悲涼的時代感覺,因而獲得高度評價。如譚獻(xiàn)《篋中詞》云:“興亡之感,相國愧之”,帶入陳之遴,所評極精審;又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贊其末二句云:“既超逸,又和雅,筆意在五代北宋之間”,亦得個中三昧。
- 賀新郎·賦琵琶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fēng)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fā)。記出塞、黃云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遼陽驛使音塵絕?,嵈昂?、輕攏慢捻,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彈到此,為嗚咽。
- 藏六庵莫言藏六便忘筌,一六俱非是本然??菽居腥四懿删?,白牛無地可施牽。
- 簡周文顯借王有道集二首鄉(xiāng)人不識王有道,抔土空傳唐校書。聞道遺詩尚多有,典型不似晚唐余。
- 白發(fā)勛業(yè)未能成,青銅照眼明。星霜驚入鬢,天地覺無情。才近半百歲,漸生三兩莖。兒童勸休鑷,浪得老成名。
- 白鹿洞詩李渤結(jié)廬后,絳帳開紫陽。經(jīng)綸歸性命,道德煥文章。剖析危微旨,從容禮法場。祗今傳鹿洞,幾席有余香。
- 燕居十六首物害須當(dāng)去,無為煦煦仁。可憐永某氏,愛鼠卻傷人。
- 答仲韓醉中見和外事添蛇足,余生嚼{左蟲右越}螯。床頭新酒熟,江上遠(yuǎn)山高。紀(jì)詠能偷暇,登臨莫憚勞。獨(dú)醒誠可笑,辛苦賦離騷。
- 苦熱頭痛汗盈巾,連宵復(fù)達(dá)晨。不堪逢苦熱,猶賴是閑人。朝客應(yīng)煩倦,農(nóng)夫更苦辛。始慚當(dāng)此日,得作自由身。
- 次韻子瞻見寄我將西歸老故丘,長江欲濟(jì)無行舟?;掠我讶珩R受軛,衰病擬學(xué)龜藏頭。三年學(xué)舍百不與,糜費(fèi)廩粟常慚羞。矯時自信力不足,從政敢謂學(xué)已優(yōu)。閉門卻掃誰與語,晝夢時作鈞天游。自從四方多龜,深山更深逃無術(shù)。眾人奔走我獨(dú)閑,何異端居割龜。懷安已久心自知,彈劾未至理先屈。余杭軍府百事勞,經(jīng)年未見持干旄。賈生作傅無龜事,屈平憂世多離騷。煩刑弊法非公恥,怒馬奔車忌鞭箠。藐藐何自聽諄諄,諤諤未必賢唯唯。求田問舍古所非,荒畦弊宅今余幾。出從王事當(dāng)有程,去須膰肉嫌無名。掃除百憂唯有龜,未退聊取身心輕。
- 沁園春(壽淮東制置)飲馬咸池,總轡昆侖,橫騖九州。慶中興機(jī)會,天生山甫,非常事業(yè),天授留侯。左搏龍蛇,右馴虎兕,萬里中原談笑收。功名早,便貂蟬獵獵,飛出兜牟。新氓無限歡謳。盡賣劍賣刀歸買牛。正麥搖熏吹,黃迷斷壟,秧涵朝雨,綠遍平疇。眼底太平,不圖再見,羅拜焚香青海頭。從今去,愿君王萬歲,元帥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