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舒岳祥《罪言》:
匪兕匪虎吾道非,鸜之鵒之侯不歸。
山南山北靡有定,瀼東瀼西生計(jì)微。
頹墻宿莽露泥泥,荒田野菊秋菲菲。
和止安息,我行安之。
噫吁嘻!過殷墟兮麥漸漸,覽周原兮黍離離。
黍麥之秀,黍麥之有。
無麥無禾,不耕胡取。
白骨兮成豀,膏肉兮成泥。
已焉哉!想自古之如彼,匪斯今之可哀。
死莫懲於既往,生胡保其將來。
東溟之濱,相奪相攘。
殺{1*1}人填海,浩浩不盈。
輪回報(bào)復(fù),此死彼生。
天假手於王師,使盡殪於秦坑。
痛臨淵而一吊,悲萬古之茫茫。
注釋參考
噫吁嘻
見“ 噫吁嚱 ”。
殷墟
(1).謂 殷紂 身死,國(guó)都為墟。 漢 揚(yáng)雄 《解嘲》:“昔三仁去而 殷 墟,三老歸而 周 熾?!薄段倪x·陸機(jī)<演連珠>》:“是以 殷 墟有感物之悲, 周 京無佇立之跡?!?劉孝標(biāo) 注:“ 殷 墟,謂 紂 也; 周 京, 幽王 也。棄性逐欲,遂令身死,國(guó)家為墟?!?/p>
(2).指 商 代后期都城遺址。在今 河南 安陽(yáng) 小屯村 及其周圍。 商 代從 盤庚 到 帝辛 ( 紂 ),在此建都達(dá)二百七十三年,是 中國(guó) 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fā)現(xiàn)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考古發(fā)掘至今,先后發(fā)現(xiàn)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漸漸
漸漸 (jiànjiàn) 程度或數(shù)量逐步地;慢慢地 gradually;increasingly;slowly;by degrees;by little and little;step by step 漸漸透出。——《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漸漸落吾杖底。 路上的行人漸漸多起來了周原
(1). 周 城的原野。 周 ,地名,在 岐山 南。為 周 室之發(fā)祥地?!对?shī)·大雅·緜》:“ 周 原膴膴,堇荼如飴。” 鄭玄 箋:“ 周 之原,地在 岐山 之南。”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diào)曲·商調(diào)曲四》:“惟翰惟屏,膴膴於 周 原?!薄妒酚洝ぶ鼙炯o(jì)》“ 周 后稷 ,名 棄 ” 唐 張守節(jié) 正義:“因 太王 所居 周 原,因號(hào)曰 周 。”
(2).泛指 中國(guó) 的土地。 梁?jiǎn)⒊?《中國(guó)積弱溯源論》:“膴膴 周 原,茫茫 禹 壤,其竟如斯而長(zhǎng)已矣耶?”
(3).廣闊的原野。 明 何景明 《七述》:“神都天府之國(guó),四通五達(dá)之關(guān),繚以濬塹,袤以周原?!?/p>
黍離
本為《詩(shī)·王風(fēng)》中的篇名。《詩(shī)·王風(fēng)·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周 室之顛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詩(shī)也?!焙笏煊米鞲锌鰢?guó)之詞。 三國(guó) 魏 曹植 《情詩(shī)》:“游子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北魏 楊衒之 《<洛陽(yáng)伽藍(lán)記>序》:“麥秀之感,非獨(dú) 殷 墟;黍離之悲,信哉 周 室。” 宋 柴望 《多景樓》詩(shī):“昔日最多風(fēng)景處,今人偏動(dòng)黍離愁。” 明 張煌言 《舟次瑯琦謁錢希聲相公殯宮》詩(shī)之一:“赤手曾扶板蕩運(yùn),黃腸猶帶黍離愁?!?/p>
舒岳祥名句,罪言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