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喻山水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論語·子罕》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韓非子·大體》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xué),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勢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薄睹献印るx婁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dá)?!薄睹献印けM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独献印返诎苏?/p>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 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虛實篇》
注釋
通假字
1.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必”同“畢”,盡。
2.知者樂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滾滾”。
4.是之取爾“爾”同“耳”,罷了。
5.正善治“正”同“政”,為政。
6.明主不厭人“厭”同“饜”,滿足
古今異義
1.未成一簣古義:差,今義:未來。
2.雖覆一簣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3.太山不立好惡古義:沒有,今義:不樹立。
4.江海不擇小助古義:不拒絕,今義:不選擇、小資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古義:君主、氣魄,今義:年長的人、寄托形體。
6.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古義:心胸,今義:經(jīng)歷、內(nèi)心。
7.下無伏怨之患古義:臣民,今義:下面。
8.上下交樸古義:都返璞歸真,今義:交往、樸素。
9.以道為舍古義:歸宿,今義:舍棄。
10.海不辭水古義:拒絕,今義:辭別。
11.明主不厭人古義:通“饜”滿足,今義:討厭。
12.何取于水也古義:得到,今義:錄取。
13.盈科而后進(jìn)古義:坎、再往前流,今義:科學(xué)、后來進(jìn)步。
14.放乎四海古義:到達(dá),今義:開放。
15.茍為無本古義:假如,今義:茍且。
16.故聲聞過情古義:名聲;今義:聲音。
17.故聲聞過情古義:實際;今義:感情。
18.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古義:游學(xué),今義:游玩。
19.容光必照焉古義:小縫隙,今義:容納、光明。
20.不盈科不行古義:不向前流,今義:沒有能力。
21.不成章不達(dá)古義:達(dá)到階段,今義:寫成文章。
2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古義:幫助,今義:鋒利。
23.故幾于道古義:接近,今義:幾乎。
24.與善仁古義:交友,今義:和。
25.夫唯不爭古義:正,今義:唯獨。
26.故無尤古義:過失,今義:尤其。
27.以其無以易之古義:代替、替換,今義:容易。
28.水因地而制流古義:根據(jù),今義:因為。
29.故兵無常勢古義:固定的,今義:經(jīng)常。
一詞多義
1.于
仲尼亟稱于水(對)
何取于水也(從)
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在)
故幾于道(與)
天下莫柔弱于水(比)
2.而
盈科而后進(jìn)(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表修飾,著)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表轉(zhuǎn)折,卻)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表轉(zhuǎn)折,然而)
3.之
君子恥之(指代“名不副實的情況”)
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的)
流水之為物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是之取爾(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4.為
茍為無本(是)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圣人之門難為言(被)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成為)
譬如為山(堆積)
5.善
上善若水(好的行為典范)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于)
6.動
知者動(活潑)
動善時(行動)
7.下
以其善下之(處……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低處)
8.厭
明主不厭人(同“饜”滿足)
士不厭學(xué)(厭倦)
9.樂
知者樂水(愛好)讀“yào”
知者樂(快樂)讀“l(fā)è”
10.舍
以道為舍(歸宿)
不舍晝夜(停留,止息)
詞類活用
(一)名詞活用作動詞:
1.知者樂(感到快樂)
2.仁者壽(長壽)
3.動善時(把握時機)
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成王)
5.以其善下之(處……下游)
6.君子之志于道也(有志)
7.居善地(安于卑下)
(二)名詞活用作狀語:
1.不舍晝夜(從早到晚)
2.七、八月之間雨集(在七八月)
(三)意動用法:
1.君子恥之(以……為恥)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以……變小)
(四)動詞活用作名詞:
1.故聲聞過情(wèn名聲)
2.動善時(行動)
(五)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1.盈科而后進(jìn)(注滿)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于幫助)
(六)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1.日月有明(光輝)
3.上善若水(好的行為典范)
4.水之形避高而趨下(高處)
5.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弱點)
6.故能成其圣(圣人的境界)
7.太山不立好惡(好惡之心)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樹立在生前,恩德流傳在后世,(這)是國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茍為無本。
假如是(在)沒有源頭(的情況下)。
(二)被動句:
1.溝澮皆盈。
大大小小的溝都被注滿。
2.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門下(學(xué)習(xí))就難以被(其他)的議論所(吸引)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陽月亮有光輝的形象,(就連)小縫隙(也)一定被它們照射到。
(三)省略句:
1.不舍晝夜。(省略主語)
(它)從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省略介賓)
水根據(jù)地形(的高低)制約(其)流向,打仗根據(jù)敵人(變化)取得勝利
3.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省略定語)
所以(人的)名聲超出了(它的)實際,君子(必會)以此為恥。
4.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省略狀語)
水,善于利導(dǎo)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奪。
5.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省略介詞)
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并堅守理想),所以,(就)與道義(更)接近。
(四)狀語后置:
1.仲尼亟稱于水。(于水稱)
孔子屢次對水(加以)稱贊。
2.何取于水也?(于水?。?br />(那么我們到底)從水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3.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于圣人之門游)
在圣人的門下學(xué)習(xí)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4.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于道幾)
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并堅守理想),所以,(就)與道義(更)
接近。
5.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
6.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
7.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
(五)賓語前置:
1.上不天則下不遍覆。(不遍覆下)
上面(如果)不是(有遼闊的)天,那么就不能覆蓋整個大地。
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取是爾,“之”作標(biāo)志)
有本源的(便)像這樣,取這一點罷了。
3.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莫能勝之)
然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什么能勝過它的。
4.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賓語前置)
它們的干涸,可以站著等待。
5.何取于水也?
從水中得到什么呢?
(六)定語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滾滾的源頭活水。
(七)固定句式:
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為百川(所匯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以其無以易之。
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諸子喻山水問答
問:《諸子喻山水》的作者是誰?
答:諸子喻山水的作者是先秦諸子
問:諸子喻山水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諸子喻山水是先秦的作品
問: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出自 先秦先秦諸子的《諸子喻山水》
問: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的下一句是 《論語·子罕》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
諸子喻山水賞析
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1.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必”同“畢”,盡。
2.知者樂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滾滾”。
4.是之取爾“爾”同“耳”,罷了。
5.正善治“正”同“政”,為政。
6.明主不厭人“厭”同“饜”,滿足
古今異義
1.未成一簣古義:差,今義:未來。
2.雖覆一簣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3.太山不立好惡古義:沒有,今義:不樹立。
4.江海不擇小助古義:不拒絕,今義:不選擇、小資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古義:君主、氣魄,今義:年長的人、寄托形體。
6.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古義:心胸,今義:經(jīng)歷、內(nèi)心。
7.下無伏怨之患古義:臣民,今義:下面。
8.上下交樸古義:都返璞歸真,今義:交往、樸素。
9.以道為舍古義:歸宿,今義:舍棄。
10.海不辭水古義:拒絕,今義:辭別。
11.明主不厭人古義:通“饜”滿足,今義:討厭。
12.何取于水也古義:得到,今義:錄取。
13.盈科而后進(jìn)古義:坎、再往前流,今義:科學(xué)、后來進(jìn)步。
14.放乎四海古義:到達(dá),今義:開放。
15.茍為無本古義:假如,今義:茍且。
16.故聲聞過情古義:名聲;今義:聲音。
17.故聲聞過情古義:實際;今義:感情。
18.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古義:游學(xué),今義:游玩。
19.容光必照焉古義:小縫隙,今義:容納、光明。
20.不盈科不行古義:不向前流,今義:沒有能力。
21.不成章不達(dá)古義:達(dá)到階段,今義:寫成文章。
2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古義:幫助,今義:鋒利。
23.故幾于道古義:接近,今義:幾乎。
24.與善仁古義:交友,今義:和。
25.夫唯不爭古義:正,今義:唯獨。
26.故無尤古義:過失,今義:尤其。
27.以其無以易之古義:代替、替換,今義:容易。
28.水因地而制流古義:根據(jù),今義:因為。
29.故兵無常勢古義:固定的,今義:經(jīng)常。
一詞多義
1.于
仲尼亟稱于水(對)
何取于水也(從)
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在)
故幾于道(與)
天下莫柔弱于水(比)
2.而
盈科而后進(jìn)(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表修飾,著)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表轉(zhuǎn)折,卻)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表轉(zhuǎn)折,然而)
3.之
君子恥之(指代“名不副實的情況”)
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的)
流水之為物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是之取爾(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4.為
茍為無本(是)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圣人之門難為言(被)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成為)
譬如為山(堆積)
5.善
上善若水(好的行為典范)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于)
6.動
知者動(活潑)
動善時(行動)
7.下
以其善下之(處……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低處)
8.厭
明主不厭人(同“饜”滿足)
士不厭學(xué)(厭倦)
9.樂
知者樂水(愛好)讀“yào”
知者樂(快樂)讀“l(fā)è”
10.舍
以道為舍(歸宿)
不舍晝夜(停留,止息)
詞類活用
(一)名詞活用作動詞:
1.知者樂(感到快樂)
2.仁者壽(長壽)
3.動善時(把握時機)
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成王)
5.以其善下之(處……下游)
6.君子之志于道也(有志)
7.居善地(安于卑下)
(二)名詞活用作狀語:
1.不舍晝夜(從早到晚)
2.七、八月之間雨集(在七八月)
(三)意動用法:
1.君子恥之(以……為恥)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以……變小)
(四)動詞活用作名詞:
1.故聲聞過情(wèn名聲)
2.動善時(行動)
(五)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1.盈科而后進(jìn)(注滿)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于幫助)
(六)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1.日月有明(光輝)
3.上善若水(好的行為典范)
4.水之形避高而趨下(高處)
5.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弱點)
6.故能成其圣(圣人的境界)
7.太山不立好惡(好惡之心)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樹立在生前,恩德流傳在后世,(這)是國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茍為無本。
假如是(在)沒有源頭(的情況下)。
(二)被動句:
1.溝澮皆盈。
大大小小的溝都被注滿。
2.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門下(學(xué)習(xí))就難以被(其他)的議論所(吸引)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陽月亮有光輝的形象,(就連)小縫隙(也)一定被它們照射到。
(三)省略句:
1.不舍晝夜。(省略主語)
(它)從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省略介賓)
水根據(jù)地形(的高低)制約(其)流向,打仗根據(jù)敵人(變化)取得勝利
3.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省略定語)
所以(人的)名聲超出了(它的)實際,君子(必會)以此為恥。
4.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省略狀語)
水,善于利導(dǎo)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奪。
5.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省略介詞)
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并堅守理想),所以,(就)與道義(更)接近。
(四)狀語后置:
1.仲尼亟稱于水。(于水稱)
孔子屢次對水(加以)稱贊。
2.何取于水也?(于水?。?br />(那么我們到底)從水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3.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于圣人之門游)
在圣人的門下學(xué)習(xí)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4.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于道幾)
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并堅守理想),所以,(就)與道義(更)
接近。
5.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
6.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
7.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
(五)賓語前置:
1.上不天則下不遍覆。(不遍覆下)
上面(如果)不是(有遼闊的)天,那么就不能覆蓋整個大地。
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取是爾,“之”作標(biāo)志)
有本源的(便)像這樣,取這一點罷了。
3.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莫能勝之)
然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什么能勝過它的。
4.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賓語前置)
它們的干涸,可以站著等待。
5.何取于水也?
從水中得到什么呢?
(六)定語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滾滾的源頭活水。
(七)固定句式:
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為百川(所匯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以其無以易之。
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 九日重陽冷菊青黃蕊,半醉幽人黑白頭。今歲有番堪恨處,病無詩句過中秋。
- 舜舉水仙梅五絕老通久共梅同住,好事誰令侑酒仙。變化侯王等閒耳,不堪持到影香前。
- 春到村居好四絕春至村居好,枯腸飽可圖。筍尖將露角,麥秀欲生須。
- 玄峰極盡幽微裂萬差,天然鳥道絕安排。欲窮頂{左寧右頁}翻身句,妙密中防險崖。
- 予與故刑部李侍郎早結(jié)道友以藥術(shù)為事…舊游因貽同志從哭李來傷道氣,自亡元后減詩情。金丹同學(xué)都無益,水竹鄰居竟不成。月夜若為游曲水,花時那忍到升平。如年七十身猶在,但恐傷心無處行。
- 洋州三十景蓼嶼盈枝紅欲滴,照水色更好。朝暮幾回新,何用催秋老。
- 宗忠簡贈陳秀才詩帖贊赫蹄之紙,幅不盈咫。字雜眾體,詩具二美。不軼不毀,相維天只。意質(zhì)功偉,有志視此。
- 和通判弟隨亨書感韻風(fēng)沙萬里夢堪驚,地老天荒只此情。世上但知王蠋義,人間惟有伯夷清。堂前歸燕春何處,花外啼鵑月幾更。莫話凄涼當(dāng)日事,劍歌淚盡血沾纓。
- 六瑞堂循良天惠海邊頭,波浪澄清宿霧收。才把一麾來北闕,便驚六瑞到南州。日高雙影亭亭并,風(fēng)動孤香冉冉浮。好作畫圖獻(xiàn)當(dāng)寧,御屏風(fēng)上永傳休。
- 和邵康節(jié)蒼蒼吟穹窿奠計幾層蒼,繚繞難輸九曲腸。七曜運空機不斷,百川流下礙無妨。千林松柏獨堅正,一草薰蕕異臭香。祥戾毛群若麟獍,愛憎羽簇類鸮凰。最宜春風(fēng)與秋月,忽作冬雷或夏霜。萬變雜興雖錯糅,一元不動固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