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弓箭沐浴著霞光,寶劍照耀著寒霜。
劍起案列的秋風(fēng),馳馬飛出了咸陽。
國土一角仍淪陷,天子沒有收河湟。
這種情況不改變,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
注釋
少年行:古代歌曲名。
走:跑。咸陽:指京城長安。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黃河西部,當(dāng)時為異族所占。
少年行四首·其三問答
問:《少年行四首·其三》的作者是誰?
答:少年行四首·其三的作者是令狐楚
問:少年行四首·其三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少年行四首·其三是唐代的作品
問: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fēng)走馬出咸陽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fēng)走馬出咸陽 出自 唐代令狐楚的《少年行四首·其三》
問: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fēng)走馬出咸陽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fēng)走馬出咸陽 的下一句是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
問:出自令狐楚的名句有哪些?
答:令狐楚名句大全
少年行四首·其三賞析
洋溢著愛國熱情的小詩,詩中抒發(fā)了詩人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極力渲染了詩人青年時期出征的豪邁氣概。弓箭在霞光中閃耀著光輝,寶劍照耀著寒霜,在凜冽的秋風(fēng)之中,詩人馳出了京城,奔赴為國效力的疆場;這里,詩人的自我形象鮮明,報國的豪情壯志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這首詩的后兩句,作者用詩的語言表示自己的決心,說只要國家的河追地區(qū)沒有收復(fù),自己就不打算回頭望一望故鄉(xiāng)。這比漢代霍去病“句奴未滅,何以為家”(見《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的話更進(jìn)了一步。
這首詩先描寫,后抒情,兩者結(jié)合緊密。詩人把雕弓、寶劍、夜光、秋風(fēng),走馬等形象集中起來,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描寫之中充溢著詩人的報國熱情。抒情時,詩人抓住了對國土喪失的痛惜,直述以國為家,先國后家的決心。這首詩語言簡煉、生動,節(jié)奏感強。
- 勾院偶書一坐閒窗百慮清,門前寵利自營營。官書既少人喧息,唯有嚴(yán)風(fēng)戛竹聲。
- 客中遇鄉(xiāng)友季芳遠(yuǎn)歸省親河梁邂逅話襟期,獵獵西風(fēng)透裌衣。酒臉未隨紅葉醉,鄉(xiāng)心先逐白云飛。客中送客難為別,山上安山胡不歸。借使家書君可寄,此間無復(fù)問庭幃。
- 六州商秋吉,嘉會協(xié)中辛。涓路寢,修禋祀,圣德昭清。端志慮,罄竭齋精。錦繡排天仗,羽衛(wèi)濱紛。朝太室、返中宸。被袞接神明。時平天時俱清晏,兼豐年和氣,品物達(dá)芳馨。瞻熉座,舂容娭燕三靈。奠瑤爵,薦量幣,清思呦冥冥。望昆侖。嘉祥塞絪緼。誠殫禮洽慶休成。潤澤被生民。端門肆眚,昕庭稱賀,俱將景福萬壽、祝雙親。
-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天寒人寒,大寒小寒。熱則普天匝地?zé)?,寒則普天匝地寒。熱不自熱,寒不自寒。紅日上三竿,當(dāng)陽仔細(xì)看。
- 送朱傳道推官赴刑部詳覆文章自老齒獨壯,富貴偶遲名最先。冷落官曹按丹筆,風(fēng)流幕府別紅蓮。高談傾座迥無敵,清骨照人長欲仙。好在胸中書萬卷,校讎四庫續(xù)登賢。
- 冬日同白玉蟾聯(lián)句鑿冰添硯水,燃干發(fā)梅花。踏破霜苔逕,燒紅雪樹槎。閉門風(fēng)愈怒,送客日將斜。寒甚酒無力,閑多道有芽。楮衾眠不暖,葦壁破難遮。他日瑤臺上,流傳仙子家。
- 慈感寺門近滄浪水,堂深泰華蓮。光芒珠一粟,相貌佛諸天。樹老半無葉,僧閒誰問禪。雨暘須大士,澤國屢豐年。
- 滿庭芳(用東坡韻題自畫蓮社圖)歸去來兮,名山何處,夢中廬阜嵯峨。二林深處,幽士往來多。自畫遠(yuǎn)公蓮社,教兒誦、李白長歌。如重到,丹崖翠戶,瓊草秀金坡。生綃,雙幅上,諸賢中履,文彩天梭。社中客,禪心古井無波。我似淵明逃社,怡顏盼、百尺庭柯。牛閑放,溪童任懶,吾已廢鞭蓑。
- 春日樹頭啼鳥喚眠覺,無數(shù)柳綿飛入袍。亂花繞屋水光動,碧虹漏窗春日高。乳雀趁飛玉蛺蝶,嬌鴉啄落金櫻桃。倚欄正欲破閒悶,聽得酒聲鳴小槽。
- 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報,次韻二首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錯落差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 我獨好奇嘗酒堇,誤思榧實殺三彭——— 周必大二月十七夜與諸弟小酌嘗榧實誤食烏喙烏喙堇
- 令節(jié)曉澄霽,四郊煙靄空。——— 李適重陽日即事
- 錦溆維舟,青門倚蓋,還被籠鶯喚——— 吳文英永遇樂(林鐘商過李氏晚妝閣,見壁間舊所題詞,遂再賦)
- 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處。——— 蘇軾初秋寄子由
- 云暗郊原雪意稠,天公似欲富來麰——— 陸游歲晚
- 莎柵東行五谷深,千峰萬壑雨沈沈。——— 權(quán)德輿發(fā)硤石路上卻寄內(nèi)
- 相從相語何妨鶴,才有機心不下鷗——— 許月卿次允杰五首
- 誰知千里同風(fēng)事,歷歷分明在目今——— 釋師范次建康留守趙龍圖雷音堂韻
- 君又幾時去,我知音信疏——— 高適途中寄徐錄事(比以王書見贈)
- 欲得命通,問瑝嵎都雍。——— 佚名大中后進(jìn)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