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譯和注釋
譯文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里會有什么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nèi)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jìn)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釋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樹:這里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據(jù)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独字莞尽酚涊d:“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jié)的果子稱為金剛子。這種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繞樹行禮。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jīng)閣旁左右兩側(cè),各有一棵菩提樹?!?
明鏡:據(jù)《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蓖ǔS靡员扔鞣鹋c眾生感應(yīng)的中介。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佛性:是梵漢并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原指佛陀本性,發(fā)展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biāo)和理想境界。這個問題,小乘和大乘的觀點(diǎn)不一致,提出種種不同的見解,引起長期爭論。中國南北朝時盛談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視佛性說。天臺宗提出五種佛性,法相宗歸結(jié)為兩種佛性,華嚴(yán)宗更把“有情”眾生的佛性與“非情”之物的法性區(qū)別開來。清凈:佛教術(shù)語,遠(yuǎn)惡行,離惑垢,稱為清凈。
塵埃:佛教術(shù)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wù)。按出家人的觀點(diǎn),世務(wù)不凈,故稱塵務(wù)。
玄:佛教術(shù)語,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缎判你憽罚骸安蛔R玄者,徒勞念佛?!睂τ诜鸾掏絹碚f,通曉玄機(jī),是至關(guān)重要的。
西方:佛教術(shù)語,指凈土所在的極樂世界。過去,佛教徒認(rèn)為:東方日出,是萬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萬物終歸之處。因此,傳統(tǒng)的教義都認(rèn)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稱西天)為其歸宿?;菽艿倪@個觀點(diǎn),實是對西方“凈土”的否定,為“頓悟”成佛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菩提偈問答
問:《菩提偈》的作者是誰?
答:菩提偈的作者是惠能
問:菩提偈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菩提偈是唐代的作品
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出自 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的下一句是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問:出自惠能的名句有哪些?
答:惠能名句大全
菩提偈賞析
第一首偈,見于敦煌寫本《壇經(jīng)》。關(guān)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jīng)》第四節(jié)至第八節(jié),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焙肴讨篮?,“遂喚神秀上座于堂內(nèi)”,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shù)日,作不得”?;菽艿馁收Z,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fā)。據(jù)《壇經(jīng)》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qū)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于神秀強(qiáng)調(diào)“時時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張“拂塵看凈”,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guān)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jīng)》第二十節(jié),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边@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chǔ)。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佛教的演變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對于后來的中國哲學(xué)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凈,也即“自性”的清凈,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dá)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該偈亦見于敦煌寫本《壇經(jīng)》,但據(jù)郭朋《壇經(jīng)校釋》考證,這一首當(dāng)屬衍文。特別是前兩句,雖調(diào)換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實際也是重復(fù)神秀的話,不應(yīng)視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見于《六祖法寶·壇經(jīng)》,流傳甚廣,為《全唐詩外編》所補(bǔ)錄。據(jù)郭朋《壇經(jīng)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guān)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凈”改成“本來無一物”。這是一種誤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議。郭朋認(rèn)為:“《壇經(jīng)》的首竄者,不僅不了解‘佛性’論,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說?!逼鋵?,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論,則決非“絕無”。在《壇經(jīng)》第十五節(jié),惠能有言:“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在《壇經(jīng)》第二十四節(jié),惠能又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fù)如是?!边@些都足以證明惠能的思想體系,同“一切萬法,自性本空”的理論完全不同。不過在這句話之前,惠能先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彼岩磺袣w結(jié)于“心”,也即“自性”。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diǎn)。但無論如何,把“佛性常清凈”和“本來無一物”等同起來,是不適當(dāng)?shù)摹?/p>
第四首偈,見于《大正藏·壇經(jīng)》,著重講修行方法?!秹?jīng)》第三十五節(jié),惠能引佛言:“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苯又f:“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yuǎn);心起不凈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壇經(jīng)》第三十六節(jié)說:“若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jīng)》第五十二節(jié)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jīng)》第五十三節(jié)又說:“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反復(fù)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dǎo)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求佛的人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dá)到目的。論根據(jù)。
- 和陳憲車蠟梅黃宮暖律暗相催,臘后春前見蠟梅。青帝不知無蝶至,黃花先賞有蜂來。風(fēng)飄嫩蕊添鶯羽,雪駕寒香入酒杯。盡道此花居第一,如何更有百花開。
- 壽趙泉使來迎父老喜相扶,才大能令惠愛孚。十道山川新約束,三樓風(fēng)月舊規(guī)模。巖巖氣貌逾嵩華,坦坦胸襟有典謨。仰止光華申善頌,何當(dāng)斂版向庭趨。
- 酬樂天偶題酒甕見寄從君勇斷拋名后,世路榮枯見幾回。門外紅塵人自走,甕頭清酒我初開。三冬學(xué)任胸中有,萬戶侯須骨上來。何幸相招同醉處,洛陽城里好池臺。
- 石門僧石門幽絕甚,獨(dú)有一禪僧。寺廢馀鐘在,房高過客登。山蜂成苦蜜,崖溜結(jié)空冰。如此冬寒月,他人住豈能。
- 送成父弟赴站試兼屬同行親友南省新升弟子員,詔來郡國亦詳延。百年涵養(yǎng)期為用,一日選掄非所先。珍重好營當(dāng)暑服,丁寧休覓候潮船。故知同役皆親友,莫忘書來慰目前。
- 隱侍者游乳峰竇深惟古雪,霄岸更危巒。到者難披頂,尋師多賣單。無時云氣重,長帶瀑聲寒。挨得入門句,歸來示我看。
- 祀風(fēng)師樂章。奠幣登歌旨酒告潔,青蘋應(yīng)候。禮陳瑤幣,樂獻(xiàn)金奏。彈弦自昔,解凍惟舊。仰瞻肸蚃,群祥來湊。
- 問養(yǎng)生於曾端伯平生慕道心,荏苒歲月永。尠福未逢人,桑榆驚短景。使君蓬萊仙,天遣下塵境。訟簡刑獄清,吏退文書省。詩鋒禿千毫,量陂吞萬頃。縱言及養(yǎng)生,大抵宗虛靜。逍遙思慮空,恬淡聲色屏。火透尾閭關(guān),泉落崑崙頂。龍虎閒名字,安用分爐鼎。衰遲偶遭逢,踴躍真自幸。愿許燕閒馀,摳衣竊有請。半語為發(fā)藥,醉夢一呼醒。庶幾垂盡年,獲與天地并。
- 水調(diào)歌頭(陪福帥宴集口占以授官奴)縹緲九仙閣,壯觀在人間。涼飚乍起,四圍晴黛入闌干。已過中秋時候。便是菊花重九。為壽一尊歡。今古登高意,玉帳正清閑。引三巴,連五嶺,控百蠻。元戎小隊,舊游曾記并龍山。閩嶠尤寬南顧。聞道天邊雨露。持橐詔新頒。且擁笙歌醉,廊廟更徐還。
- 采桑子(石竹)古羅衣上金針樣,繡出芳妍。玉砌朱闌。紫艷紅英照日鮮。佳人畫閣新妝了,對立叢邊。試摘嬋娟。貼向眉心學(xué)翠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