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染
詞典解釋
(1).沾染;受熏陶。 唐 歐陽詹 《出門賦》:“路實多岐,絲無定色,任玄黃之濡染,信疆理之南北。” 宋 蘇籀 《欒城先生遺言》:“公言近世學(xué)問,濡染陳俗, 卻人 雖善士,亦或不免。”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四:“后 文正 子 文清 相國, 文莊 子 山舟 學(xué)士,果濡染家學(xué),八法冠時,碑版大書,照曜四裔?!?/p>
(2).謂描繪和表現(xiàn)。 聞一多 《詩與批評》:“ 杜甫 之后有了 白居易 , 白居易 不單是把筆濡染著社會,而且他為當(dāng)前的事物提出他的主張與見解?!?/p>
(3).浸濕。常指運(yùn)筆寫字作畫。 唐 李商隱 《韓碑》詩:“公退齋戒坐小閤,濡染大筆何淋灕!” 宋 何薳 《春渚紀(jì)聞·紫姑大書字》:“墨漿以大器貯,備濡染也。” 明 高濂 《玉簪記·手談》:“[外]仙姑手中佳扇,為何無人題寫?[旦]欲求足下濡染,未敢輕凟。” 郭沫若 《木筆》詩:“蘸足紫墨水,好向紙上寫新詩,問誰在濡染大筆,這樣地淋漓?”
- 涼埃晦平皋,飛潮隱修樾。——— 鮑照發(fā)后渚
- 日氣侵瓶暖,雷聲動枕斜。——— 薛能寄題巨源禪師
- 遙想千官會星弁,拜舞稱觴長樂殿——— 黃公度聞太母還輿喜極成歌
- 伊昔全盛日,雄豪動京師。——— 李白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
- 初疑遇敵身啟行,終象由文士憲左——— 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立部伎
- 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jīng)——— 李白贈江油尉
- 更得賢師友,終當(dāng)大有成——— 曾豐猶子松字茂之者慶長兄之子也有志于學(xué)樂從余
- 甲科文比玉,歸路錦為衣——— 獨孤及送虞秀才擢第歸長沙
- 天寒日暮山谷里,腸斷非關(guān)隴頭水——— 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懶去著花追花葛,閑來讀易玩周程——— 仇遠(yuǎn)和姜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