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出自先秦 老子《老子·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
摘自《老子·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
解釋: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原文摘要:
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不責(zé)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注釋參考
有余
有余 (yǒuyú) 有剩余 have enough and to spare;have a surplus 綽綽有余 有零 more than;odd 五十有余報怨
報怨 (bàoyuàn) 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pay an old sore可以
可以 (kěyǐ) 表示可能或能夠 can;may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獫h· 賈誼《論積貯疏》 表示許可 現(xiàn)在你可以走了 不壞;還好 not bad;passable;pretty good 她的英語還可以 很;厲害 awful;very;extremely 這真閑得可以為善
猶行善?!稌ぬ┦闹小罚骸拔衣劶藶樯?,惟日不足?!薄秶Z·齊語》:“夫是,故民皆勉為善?!?南朝 梁 劉孝標(biāo) 《辯命論》:“為善一,為惡均,而禍福異其流,廢興殊其跡。”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jié)構(gòu)》:“勸使為善,誡使勿惡?!?/p>
老子名句,老子·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