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家坤翁《次曾南豐韻》:
憶昔詩豪為寫真,至今光景尚如新。
亭中客鬢幾人老,山下靈根千歲春。
倏歘相逢皆召杜,舂容莫逆少雷陳。
我來隨分重知見,似與夫君夙有因。
注釋參考
分重
茂盛貌。 三國 魏 曹植 《盤石篇》:“蒹葭彌斥土,林木無分重?!?余冠英 注:“‘分’同‘紛’,紛重是盛多貌?!?/p>
知見
(1).見識;見解。《漢書·文帝紀》:“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明 李贄 《史綱評要·宋神宗皇帝》:“ 介甫 之病,坐不近人情,故 君實 明快之言,如不聞也,然豈但 介甫 已乎,凡稍有知見者俱如是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往所理想,在知見情操,兩皆調(diào)整,若主智一派,則在聰明睿智,能移客觀之大世界于主觀之中者?!?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節(jié):“從這多數(shù)的征伐事項中,可以抽繹出下列的幾項知見?!?/p>
(2).看見,知道。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九:“時都統(tǒng) 馮湛 帳前適有一人在傍知見。”《廿載繁華夢》第二回:“海關(guān)里有兩個冊房……一個是造真冊的,一個是造假冊的。真冊的自然是海關(guān)大臣和庫書知見;假冊的就拿來虛報皇上。” 陳殘云 《山谷風(fēng)煙》第三六章:“大嫂, 劉 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過什么,你也知見。”
(3).佛教語。知為意識,見為眼識,意謂識別事理、判斷疑難。 宋 秦觀 《法云寺長老疏文》:“無前后來去之際,有解脫知見之因?!?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不停心,則雖有無上知見,為煩惱風(fēng)動搖慧燈,若存若滅……制心一處,何事不辦,如開佛知見矣。”
夫君
夫君 (fūjūn) 舊時妻對夫的尊敬親愛稱呼 my husband 朋友 my friend有因
(1).有道行。《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 顧夫人 ﹞請了幾個有因的道士,在 青城山 老君廟 里建醮,祈求仙方,保護少府回生?!?/p>
(2).有緣故。如: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
家坤翁名句,次曾南豐韻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