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宋太宗《逍遙詠》:
大底緣由比類深,難中此道費(fèi)光陰。
若知濁浪澄清水,不達(dá)浮生認(rèn)白金。
走作真珠藏妙理,究推神室好相尋。
功成穩(wěn)審時間用,變轉(zhuǎn)無窮重古今。
注釋參考
走作
(1).生事,起釁。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四:“又恐是姦人走作,妄興間謀,因此互相疑貳,養(yǎng)成釁隙,遂有今日爭理?!?/p>
(2).越規(guī);放逸。《朱子語類》卷一二六:“言釋氏之徒為學(xué)精專,曰:便是某常説,吾儒這邊難得如此,看他下工夫,直是自日至夜,無一念走作別處去?!?宋 陳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書》:“氣不足以充其所知,才不足以發(fā)其所能,守規(guī)矩準(zhǔn)繩而不敢有一毫走作?!薄缎咽篮阊浴し鹩熕恼{(diào)琴娘》:“誰知 佛印 心冷如冰,口堅如鐵,全不見絲毫走作。”《醒世姻緣傳》第四三回:“你看多少人家,名門大族的娘子,漢子方伸了腿,就走作了?!?/p>
(3).引申為出岔子、出紕漏。《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老哥如不見信,我另外寫一張包管給你。他那中間人,我都熟識,絲毫不得走作的?!?/p>
(4).猶言移位?!夺t(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器具總論》:“凡肢體有斷處,先用手法安置訖,然后用布纏之,復(fù)以竹簾圍於布外,緊札之,使骨縫無參差走作之患。”
真珠
(1).即珍珠。形圓如豆,乳白色,有光澤,是某些軟體動物(如蚌)殼內(nèi)所產(chǎn)。為珍貴的裝飾品,并可入藥。 唐 賈島 《贈圓上人》詩:“一雙童子澆紅藥,百八真珠貫綵繩?!?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二·真珠》:“真珠入厥陰肝經(jīng),故能安魂定魄,明目治聾?!?清 孫枝蔚 《代書寄呈大兄伯發(fā)》詩:“憶昨庚辰歲,米價如真珠?!薄栋嘣娺x·自序七》:“寫詩的人常常為表達(dá)一個觀念而尋找形象。例如拙作《珠貝》:‘你是虹彩的化身,觀念在心里孕育,璀璨如一片朝霞,結(jié)成粒粒真珠?!?/p>
(2).指簾子。 唐 羅隱 《簾》詩之一:“會應(yīng)得見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南唐 李璟 《浣溪紗》詞:“手捲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鎻重樓?!眳⒁姟?真珠簾 ”。
(3).指酒。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四:“太守 王元邃 以白酒之和者,紅酒之勁者,手自劑量,合而為一,殺以白灰一刀圭,風(fēng)韻頓奇。索余作詩,余為長句云:‘小槽真珠太森嚴(yán),兵廚玉友專甘醇。兩家風(fēng)味欠商略,偏剛偏柔俱可憐。’”
(4).荔枝的一種。 宋 蔡襄 《荔枝譜》第七:“真珠,剖之純瓜,圓白如珠,荔枝之小者止於此。”
(5).指美人之淚。 唐 溫庭筠 《菩薩蠻》詞:“玉纖彈處真珠落,流多暗濕鉛華薄。” 明 劉基 《霜葉飛·七夕》詞:“盼油壁香車,駕了踟躕,欲上頻回顧,但暗滴真珠,教向人間、散成飛雨?!?/p>
(6).指露珠,水珠。 五代 成彥雄 《露》詩:“銀河昨夜降醍醐,灑遍坤維萬象蘇,疑是鮫人曾泣處,滿池荷葉捧真珠?!?宋 蘇軾 《同柳子玉游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詩:“巖頭疋練兼天靜,泉底真珠濺客忙?!?/p>
妙理
精微的道理。 三國 魏 曹植 《漢二祖優(yōu)劣論》:“通黃中之妙理,韜亞圣之奇才。” 唐 杜甫 《晦日尋崔戢李封》詩:“濁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金 王若虛 《揖翠軒賦》:“物之在天下,皆妙理之所寓也。” 清 黃鷟來 《雨晴游弘濟(jì)寺訪蒲庵和尚》詩:“捶鉤暢玄旨,妙理窮指摘。”
相尋
(1).相繼;接連不斷。 南朝 梁 江淹 《效古》詩之一:“誰謂人道廣,憂慨自相尋?!薄侗笔贰ぴ促R傳》:“ 陳 將 吳明徹 寇 淮 南, 歷陽 、 瓜步 相尋失守?!薄痘ㄔ潞邸返谒牧兀骸案厕H相尋,曾不知戒,內(nèi)閣耳目猶人有先機(jī)議處,以肅戎行者乎?”
(2).尋訪;找尋。 唐 韋瓘 《周秦行紀(jì)》:“今夜風(fēng)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尋,況又遇嘉賓,不可不成一會。” 宋 朱熹 《麗澤堂》詩:“感君懷我意,千里夢相尋?!薄端疂G傳》第十九回:“到得那里,相尋著 吳用 、 劉唐 船隻,合做一處。”
宋太宗名句,逍遙詠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