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杜甫《草堂》:
昔我去草堂,蠻夷塞成都。
今我歸草堂,成都適無虞。
請陳初亂時(shí),反復(fù)乃須臾。
大將赴朝廷,群小起異圖。
中宵斬白馬,盟歃氣已粗。
西取邛南兵,北斷劍閣隅。
布衣數(shù)十人,亦擁專城居。
其勢不兩大,始聞蕃漢殊。
西卒卻倒戈,賊臣互相誅。
焉知肘腋禍,自及梟獍徒。
義士皆痛憤,紀(jì)綱亂相逾。
一國實(shí)三公,萬人欲為魚。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無辜。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談笑行殺戮,濺血滿長衢。
到今用鉞地,風(fēng)雨聞號呼。
鬼妾與鬼馬,色悲充爾娛。
國家法令在,此又足驚吁。
賤子且奔走,三年望東吳。
弧矢暗江海,難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復(fù)來薙榛蕪。
入門四松在,步屟萬竹疏。
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
鄰舍喜我歸,酤酒攜胡蘆。
大官喜我來,遣騎問所須。
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寧,健兒勝腐儒。
飄搖風(fēng)塵際,何地置老夫。
于時(shí)見疣贅,骨髓幸未枯。
飲啄愧殘生,食薇不敢馀。
注釋參考
倒戈
[change sides in a war;transfer one's allegiance] 軍隊(duì)投降敵人反過來打自己人
前徒倒戈,擊于后以北。——《書·武成》
詳細(xì)解釋放下武器。指投降敵方。 唐 魚玄機(jī) 《浣紗廟》詩:“一雙笑靨纔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薄度龂萘x》第六二回:“卻説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許殺害?!?茅盾 《子夜》二:“ 日本 報(bào)上還說某人已經(jīng)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1).掉轉(zhuǎn)武器向己方攻擊。《書·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p>
(2).倒拖武器。指軍隊(duì)敗逃。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勁鋭望塵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薄度龂萘x》第一回:“眾賊見 程遠(yuǎn)志 被斬,皆倒戈而走。” 清 黃遵憲 《過安南西貢有感》詩之三:“不信王師倒戈退,翻將化外棄南天。”
(3).把戈倒著安放,表示不再用兵。《呂氏春秋·原亂》:“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參見“ 倒置干戈 ”。
(4).倒持武器?!赌鲜贰ず獋鳌罚骸?藩 謂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禍,不早去,后悔無及?!眳⒁姟?倒持泰阿 ”。
賊臣
(1).奸臣;亂臣?!豆茏印?quán)修》:“殺不辜而赦有罪,則國不免於賊臣矣。故夫爵服賤,祿賞輕,民閒其治,賊臣首難,此謂敗國之教也。”《史記·蒙恬列傳》:“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 周公旦 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 唐 武則天 《臣軌》卷上:“五曰專權(quán)擅威,持操國事以為輕重,於私門成黨以富其家,又復(fù)增加威權(quán),擅矯主命,以自貴顯,如此者賊臣也。” 清 譚嗣同 《致梁啟超書》之三:“我圣上之命,懸於太后、賊臣之手, 嗣同 死矣! 嗣同 之死畢矣!”
(2).對敵寇之臣的貶稱。 清 閻爾梅 《絕賊臣胡謙光》詩:“賊臣不自量,稱予是故人,敢以書招予,冀予與同塵?!?/p>
互相
互相 (hùxiāng) 兩個(gè)或兩個(gè)以上相互動(dòng)作或彼此聯(lián)系的人或物中的每一個(gè) each other;reciprocal 互相利用 互相依存 互相 (hùxiāng) 彼此 mutual 互相攻擊?!稄V東軍務(wù)記》 互相吞并。——[英]赫胥黎著、 嚴(yán)復(fù)譯《天演論》 互相軒邈。——吳均《與朱元思書》 互相的愛慕杜甫名句,草堂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7攻速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