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邦故俎豆,夫豈數(shù)樂浪
出自宋代晁公溯《王伯厚和予墻字韻因用其韻記五月八日同飲池》:
羅人工詞賦,作者司馬揚(yáng)。
其聲中律呂,今有房中章。
顧嘗評(píng)筆力,蓋可補(bǔ)詩亡。
追思每嘆息,浩歌徒慨慷。
雖無銅水池,想見金芝芳。
屬此樂大予,遍之署清商。
是邦故俎豆,夫豈數(shù)樂浪。
能唱襄陽曲,不減大堤倡。
助我飲在泮,慚君并游梁。
臨波攬芙蓉,翠葉以為觴。
酌酒滿貯之,如挹白露光。
放杯且勿遽,更當(dāng)謀樂方。
左右嗟未省,旁觀猶堵墻。
注釋參考
俎豆
俎豆 (zǔdòu)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會(huì)時(shí)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 dish and platter 指奉祀 offer sacrifices to 俎豆千秋晁公溯名句,王伯厚和予墻字韻因用其韻記五月八日同飲池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湖上作——— 陸游〔宋代〕
- 田間夜歸有作示王覺民二首——— 王之道〔宋代〕
- 九日賞菊——— 陳與義〔宋代〕
- 和阮亭《秋柳》詩原韻——— 冒襄〔清代〕
- 散關(guān)晨度——— 王勃〔唐代〕
- 過后唐莊宗廟寄曹殿帥貫道——— 王詵〔宋代〕
- 浣溪沙——— 王國維〔近現(xiàn)代〕
- 次韻任伯仲均父詩和唐英之什——— 傅察〔宋代〕
- 哭德和伯氏六首——— 林景熙〔宋代〕
- 貧女咒水過海贊——— 釋智遇〔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