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成釋憾,卷中同補亡
出自唐代白居易《洛中偶作(自此后在東都作)》:
五年職翰林,四年蒞潯陽。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宮郎。
二年直綸閣,三年刺史堂。
凡此十五載,有詩千余章。
境興周萬象,土風(fēng)備四方。
獨無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今為春{1|1}宮長,始來游此鄉(xiāng)。
徘徊伊澗上,睥睨嵩少傍。
遇物輒一詠,一詠傾一觴。
筆下成釋憾,卷中同補亡。
往往顧自哂,眼昏須鬢蒼。
不知老將至,猶自放詩狂。
注釋參考
筆下
筆下 (bǐxià) 指文章的寫作 ability to write 筆下生花 指寫文章時作者的措詞和用意 the wording and purport 筆下留情釋憾
(1).謂借事報復(fù)以解恨?!蹲髠鳌る[公五年》:“ 宋 人取 邾 田。 邾 人告于 鄭 曰:‘請君釋憾于 宋 ,敝邑為道。’” 宋 邵博 《聞見后錄》卷二:“ 章惇 、 蔡卞 執(zhí)政,謀所以釋憾于 元祐 舊臣者?!?/p>
(2).消除仇怨?!杜f唐書·張延賞傳》:“ 晟 入朝。詔 晟 與 延賞 釋憾?!?明 方孝孺 《象山王府君行狀》:“府君明而能斷,民趨其令。爭斗相訟者,不之邑而之府君,聞一言釋憾而去?!?/p>
白居易名句,洛中偶作(自此后在東都作)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