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沈彬《吊邊人》:
殺聲沈后野風(fēng)悲,漢月高時望不歸。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猶自寄寒衣。
注釋參考
殺聲
(1).古代指音樂中的肅殺之聲。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聲之不用商,先儒以謂惡殺聲也。黃鐘之太蔟,函鐘之南呂,皆商也,是殺聲未嘗不用也。”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只見殺聲在絃中見,敢只是螳螂來捕蟬?!?/p>
(2).殺伐之聲,交戰(zhàn)時喊殺之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爭位》:“俺只道塞馬南來把戰(zhàn)挑,殺聲漸高,卻是咱兵自鏖?!?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章:“ 曹變蛟 聽見北邊的殺聲暴起,立刻督催諸軍加速前進?!?/p>
沈后
落后。 宋 范仲淹 《上張侍郎啟》:“詎興沉后之嗟,尚冀騰夷之遇?!?/p>
漢月
(1). 漢 家或 漢 時的明月。 南朝 陳 張正見 《明君詞》:“寒樹暗胡塵,霜棲明 漢 月?!?唐 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空將 漢 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p>
(2).借指祖國或故鄉(xiāng)。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七:“已去 漢 月遠(yuǎn),何時筑城還?” 唐 范攄 《云溪友議》卷九:“萬里隔關(guān)山,一心思 漢 月?!?/p>
時望
(1).當(dāng)時的聲望?!稌x書·桓沖傳》:“ 謝安 以時望輔政,為羣情所歸?!?陳毅 《滿江紅·游廣東旋至海南島度假一周記沿途所見》詞之九:“守紀(jì)律,好榜樣;走私絶,負(fù)時望。”
(2).指當(dāng)時有威信有聲望的人。《晉書·桓沖傳》:“或勸 沖 誅除時望,專執(zhí)權(quán)衡。” 宋 曾鞏 《寄致仕歐陽少師》詩:“龍臥傾時望,鴻冥聳士倫?!薄顿Y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 王緒 説 國寶 矯相王之命召 王珣 、 車胤 殺之,以除時望。”
不歸
(1).不返家。《詩·豳風(fēng)·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清 蒲松齡 《司文郎》:“又聞次年再行鄉(xiāng)試,遂不歸,止而受教?!?/p>
(2).不歸還。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盜戶》:“詎惡久假不歸,霸為己有。”
沈彬名句,吊邊人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