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山之下苕溪濱,一洗長安肥馬塵
出自宋代賀鑄《送王安節(jié)赴武康尉》:
江左風華推第一,王氏堂堂文獻出。
烏衣諸郎能少屈,尚執(zhí)中司三尺律。
君方色養(yǎng)白頭親,吳興水陸?zhàn)埜市隆?br>卞山之下苕溪濱,一洗長安肥馬塵。
君不見昔人負米長勤捧檄喜,敢論州縣徒勞耳。
注釋參考
苕溪
水名。有二源:出 浙江 天目山 之南者為 東苕 ,出 天目山 之北者為 西苕 。兩溪合流,由 小梅 、 大淺 兩湖口注入 太湖 。夾岸多苕,秋后花飄水上如飛雪,故名。 唐 羅隱 《寄第五尊師》詩:“ 苕溪 煙月久因循,野鶴衣製獨繭綸?!?宋 蘇軾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詩:“試選 苕溪 最深處,仍呼我輩不羈人?!?宋 張元干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喚取 謫仙 平章看,過 苕溪 ,尚許垂綸否?!?/p>
長安
[Chang'an] 長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陜西西安一帶
詳細解釋(1).古都城名。 漢高祖 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 東漢 獻帝 初、 西晉 愍帝 、 前趙 、 前秦 、 后秦 、 西魏 、 北周 、 隋 、 唐 皆于此定都。 西漢 末綠林、赤眉, 唐 末 黃巢 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 漢 城筑于 惠帝 時,在今 西安市 西北。 隋 城筑于 文帝 時,號 大興城 ,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東、南、西一帶。 唐 末就舊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 西安城 。
(2). 唐 以后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 唐 李白 《金陵》詩之一:“ 晉 家南渡日,此地舊 長安 ?!?宋 周密 《武林舊事·淳熙八年》:“雪卻甚好,但恐 長安 有貧者?!?清 龔自珍 《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 馮君 才大行孔修,少年挾策 長安 游?!?/p>
馬塵
奔馬揚起的塵土。 元 薩都剌 《燕姬曲》:“蘭香滿路馬塵飛,翠袖籠鞭嬌欲滴。”
賀鑄名句,送王安節(jié)赴武康尉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